在可预见的未来,学校美术教育仍有“三个不会变”:美术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会变;美术教育“以文化人”的基本方向不会变;美术教育“素养导向”的育人方式不会变。
智能时代学校美术教育也将有其“三个变”:在美术学科的建设方式、美术教育的内涵外延、美术课堂的教学模式上,要积极寻求变化。
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些重要论述为美育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我国学校美育、美术教育稳步前行、蓬勃发展,“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今年初,ChatGPT、Midjourney等一批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AIGC)的出现无疑为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社会各领域投下了一枚“震撼弹”:几下键盘敲击间,几行命令输入后,一篇篇像模像样的文章、一张张美轮美奂的图片瞬时生成,几乎改变了人类对“内容生产(Generated Content)”的想象图景;尤其是美术行业,几乎是被下达了第一批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判决书”。一时间,美术教育该往何处去的讨论又开始热闹起来。
如果将时间线拉长到一百年,就会发现这样的“焦虑”并不陌生:在电影、电视、计算机、互联网等新技术涌现后,这样的“焦虑”就会出现。客观地说,伴随着新技术,教育领域的变革一定会发生,但所谓“颠覆性变革”却至今未有,这是由教育的主体性逻辑和技术的工具性逻辑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因此梳理、预判新技术条件下变者几何、不变者几何,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准备与调整可能才是当下的重中之重。实际上,ChatGPT、Midjourney等应用虽然看似神奇,但究其根本仍是基于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的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化,因此对目前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以及美术教育的影响的探讨仍可以采取以往的讨论框架。
在笔者看来,即便经受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冲击,在可预见的未来,学校美术教育仍有“三个不会变”:一是美术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会变。所谓“学以成人”,教育承载着人类对未来的憧憬,通过对个体的影响,继而达成对社会的形塑的目标。因此,无论何种时代背景、技术语境,“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核心,培养整全的人而非异化的人始终是学校教育的鹄的,美术教育概莫能外。因此在智能时代,更需要美术教育工作者在经历技术惊奇后能够镇定心神,不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美术教育“以文化人”的基本方向不会变。通过学校教育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是各国教育体系建设的一大目标;“以文化人”,美术教育有其不可取代的功能,这种基本功能不会因技术的变革而变化。但值得警惕的是,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尤其是基于图像模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其数据基础仍然是西方的,因此很难生成具有中国传统美术特点的内容;长期以此为工具,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有负面影响,这是需要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特别关注的。三是美术教育“素养导向”的育人方式不会变。生成式人工智能看似改变了美术内容的生成模式,可以在瞬间生产大量图像,但其自身并不能在其中做出选择;能不能最终在其中产生能与广大观众产生共鸣的“佳作”关键还是在人,能不能对作品进行有效解读、判断、理解的关键还是在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在智能时代非但没有削弱,反而更加重要。因此,在智能时代,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愈加坚守以素养为导向的育人方式。
有其不变,亦有其变。在笔者看来,智能时代学校美术教育也将有其“三个变”:一是美术学科的建设方式要积极寻求变化。正如透视的发明改变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艺术生产的基本范式一样,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也要求美术学科能随时而变;跨学科、有组织成为了下一阶段美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内在逻辑,这就要求广大美术学科研究者、工作者从画室、书斋中走出来,与信息科学等其他学科携起手来形成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尤其是如前所述在以中国美术作品数据为基础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还不成熟的今天,这样的新学科建设方式、知识生产模式的形成就更有其迫切性。二是美术教育的内涵外延要积极寻求变化。不但学科建设方式、知识生产模式需要变化,学校美术教育的内涵外延也需要变化。“人机协同”是未来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方式,从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来看,要让人工智能帮助生成好内容,个体必须具备相当的语言素养、信息素养,这意味着美术教育将上述纳入自身;换言之,要主动走向“跨学科”。可以说,在这样的背景下,“跨学科”已从美术教育的“自选动作”变为了“必选动作”。三是美术课堂的教学模式要积极寻求变化。如上所述,美术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智能时代必然需要变化,以往的笔墨纸砚、五彩颜料已无法满足未来的教育目标,“人机协同”将是未来学校美术教育的基本场景,但这种场景具体怎样,基于这种场景的教学模式怎样落实还未被充分讨论,这就要求广大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要超前部署、提前擘画。
教育是行动的艺术,是选择的艺术,尤其在今天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技术扑面而来,只有守其不变知其变才能真正激发教育这门艺术的精彩与活力。
作者丨刘麒(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来源丨文汇报
编辑丨赵一航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