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定凯:终身学习-构建大学与社区互利共赢的合作纽带

发布时间:2024-04-04浏览次数:36


  大学与所在城市社区历来相伴而生,两者不仅在空间拓展上如影随形,而且在文化生态上成就彼此。随着上海高等教育走向深度普及化,大学需要考虑“谁是明天的大学生”这样的问题,而城市可持续发展、社区治理、人口发展等方面的挑战,也离不开高等教育方案。为此,大学与社区需要寻求更广泛、富有成效的协同共进机制。当前,弥散于城市各个角落的终身学习文化,可以为大学与社区实现互利共赢提供良好土壤。

  毫无疑问,大学拥有服务社区终身学习的长久传统。无论是以“请进来”方式举办的老年大学、继续教育机构,还是以“走出去”方式开展科学普及和文化传承的社区志愿者活动,无不体现了大学使命中的人文性、社会性维度。不过,这些实践大多强调从大学到社会的单向知识输出,且远离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核心业务”。翻开各大学的战略规划文件,我们鲜见关于学校与社区如何开展知识共建共享、推进市民终身学习方面的表述。大学教师利用专业特长参与科学普及、传统文化传承、社区人文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工作,依然是被边缘化的学术活动。而大学依然缺乏将终身学习服务与教师日常工作相结合的制度安排和激励机制。

  高质量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建设,离不开大学的深入、广泛参与。联合国面向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确保包容、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高等教育的包容性发展是其中一个子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还提出“建设包容、安全、有韧性和可持续的城市和社区”。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大学明确将社区终身学习纳入学校的发展战略,并落实到日常育人、科研和社会服务中。拥有广泛影响力的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体系,已将大学社区参与作为一个单独分类体系加以评估,以倡导大学与社区建立基于知识和资源交流的互惠互利关系,而终身学习是评估指标之一。随着终身学习成为社会的一种新常态,大学亟待创新机制和途径,以终身学习为纽带,构建与城市社区更加紧密的关系网络。

  例如,大学可以与社区合作开发更多“适销对路”的终身教育课程和项目。在上海,针对基层治理队伍能力提升的现实需求,一些城区“春江水暖鸭先知”,协同区相关职能部门,依托辖区内的社区学院,成立了社区治理学院,提供社区治理热点问题会诊和常态化人员培训的开放式平台,开设的课程完全为基层干部量身定制,并根据学员反馈动态调整,着力为社区治理育能人、开新方。项目一经推出即刻得到了社区干部的广泛响应和赞誉。比较而言,社区内的大学在及时感知、积极回应社区学习需求方面步伐迟缓,面临的体制和机制障碍不少。社区教育经验给大学的一个启示是:人才培养制度和课程创新,需要摆脱学术性知识生产的内循环,对城市和社区发展的反应灵敏度,应成为评判大学社会贡献大小的重要参照。大学社区参与不是居高临下的思想和知识灌输,而是遵循平等交流、互通有无、合作共赢的理念,在校内外协作中解决社区的实际问题,并倒逼大学不断创新知识体系。

  又如,大学可以拓展校园开放途径,发挥教育资源的溢出效应。长期以来,大学校园如何向社会公众开放,时不时会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而敞开大门后,如何做好校园资源开放共享的“后半篇”文章,强化大学的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功能,不断提升学术殿堂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又是大学管理者们的长久课题。近年来,报名火爆出圈的上海市民艺术夜校,反映出都市年轻人的学习热情,而公共文化场馆内夜校课堂“一座难求”的景象,也折射出当前城市终身教育供给的缺口。此时,大学可以主动作为,利用自身多样化的专业和丰富的师资,在校园内开辟市民艺术夜校的新空间,重现上个世纪80年代渴望知识的年轻一代涌入大学夜校的“烟火气”。如此,大学不仅可以向社会展示开放、包容的良好形象,也能检验大学教育质量的成色:大学夜校课程是否一如校外机构那样受欢迎?与校外机构比较,大学课程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在校大学生如何从夜校课程中受益?这些课程能否为大学教育改革带来契机?等等。

  再如,大学可以在“公众科学”理念指引下,鼓励市民参与科学家主持的科研项目,从中长知识、开眼界、学本领。与传统科普教育的单向知识扩散不同,在公众科学项目中,非职业科研人员(包括科学爱好者、社区志愿者等)经过适当培训,参与研究项目的数据收集、分类、记录、分析等工作。公众科学受到明确的科学问题驱动,通过提供身临其境的科研实践机会,有助于提高参与者的科学兴趣、科学素养和公民参与意识。从国际范围看,公众科学项目已在生态与环境、生物学、教育、气候变化、计算机科学、医疗健康、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等领域广泛开展。但从科研成果看,有统计显示,我国学者利用公众科学途径发表的研究成果,大多来自非高校的科研机构,而国际上这一领域发文最多的作者来自知名大学。为了让公众科学项目惠及更广泛的人群,大学科研工作者需要在公众科学的价值认同、项目实施能力方面获得更多训练,政府部门也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方向引领和制度保障。

  一个日益庞大、多元、充满竞争的终身学习市场正在发展壮大。以文化传承和创新为己任的大学,是时候考虑如何在这一潮流中确立自身的独特地位和使命了,而问题的答案将在大学与城市社区的深度互动中浮现。上海正在大力推进“五个新城”建设,新城区域不乏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期待那里的大学能与新社区共同打造学习型城市的典范。



作者丨侯定凯(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

来源丨解放日报

编辑丨王蓝萱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