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何积丰:“理想定位是帮助人类不是取代人类”

发布时间:2018-09-20浏览次数:42

  人工智能是否真的会取代人类?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院长何积丰表示,人工智能的理想定位是帮助人类、提升人类,但想要达到深度应用的程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Q:不少影视作品都描绘了未来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景象,这一幕真的会发生吗?
  A:我们对人工智能的理想定位,是更好地帮助人类,而不是取代人类。实际上,任何新技术出现后,相关部分工作岗位的劳动力都会面临升级换代,这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
  很多时候,与人对接的工作还是需要人来做。因为人工智能没有感情,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需要互信,这种感情交流的过程人工智能还很难做到。所以我相信,很多柔性服务还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此外,类似现在金融行业智能投顾的服务,未来应该会和人类投资顾问并存,且相辅相成。

  Q:目前人工智能的技术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未来的突破点在哪里?
  A:现在人工智能还缺乏不少人类的能力,比如人类能够思考、推理和预测,如果让其对某件事、某个人形成看法是不可能的。
  因此未来一个关键的突破方向就是类脑研究,我们希望通过“取长补短”,以人工智能来增强人类本身的技能。未来可以尝试根据人类的感官表达来探究人脑的想法,比如人们一直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通过眼睛的变化来研究人脑的思维就是一种可能。此外,人类与人工智能的自然沟通,也是另一个突破方向。
  除了技术研究的突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行业内学界、业界和投资界这三个群体的互动交流几乎是零。懂投资的人很难去弄懂技术,而如果不懂技术,那么投资的可能性又非常小。所以此次的人工智能大会是个很好的开端和突破。


  Q:如今人工智能已开始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少人担心,人工智能到底安全吗?
  A:首先要承认,目前的人工智能产品还不能说完全安全。举一个例子,目前语音识别准确率已经可以达到98%,但假设在关键领域用语音发命令,如果机器不能100%听懂,那该项命令就无法发出,因为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同时,人工智能的背后是机器学习技术,但关键问题在于,这一技术体现给老百姓的形式是个黑盒子,换句话说,人们根本不知道它如何工作,这就存在一定风险。因此人工智能的可分析性很重要,这就像用药,如果不清楚成分,医生肯定不敢用。
  但需要明确的是,现有的安全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人工智能。就像汽车发明以后,驾驶不当就会肇事,但这并不代表新技术不好。所以我们既不能过分夸大人工智能的好处,也不能认为它很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