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铸魂育人,培育时代新人

发布时间:2024-03-15浏览次数:69


wps1.png

   “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五年来,华东师范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自觉肩负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育时代新人的责任使命。

   加强谋篇布局,搭建思政工作“大框架”

   完善体制机制,强化顶层设计。华东师范大学落实校党委“一把手”工程,加强“一盘棋”统筹谋划,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校长共同担任组长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学校思政工作。发布《华东师范大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行动计划》《关于进一步做好学校领导带头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办法》《华东师范大学关于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华东师范大学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工作方案》等系列重要文件,突出制度牵引。对标新任务新要求,学校优化学科布局,增设“党的建设”二级学科,获批全国首个党务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整合多学科力量,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建设。

   锚定卓越航标,推动“三全育人”纵深发展。五年来,学校党委不断优化“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形成了“学校—试点院系—精品项目示范”的工作链,横向推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直属单位协同联动,纵向联结学部、院(系)、书院等育人合力,形成了校院两级联动、一线创新实践不断涌现的良好工作局面。不断探索高校思政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统筹推进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五年来,学校三次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建好关键阵地,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立足课堂教学,发挥主渠道作用。学校抓实思政课“关键课程”、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将思政课建设列入学校规划编制,集全校之力协同推进思政课建设。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于2020年起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党建重要思想》等课程建设,围绕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将相关研究成果及时融入、转化为思政教育内容。发挥全国重点马院和上海高校重点马院、与市委宣传部共建马院等优势,依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基地、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分中心、新四军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和党章研究中心等跨学科高水平研究平台,不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赋能思政课程。通过实施思政课创优行动计划,学校重点建设“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课程群,《中国智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个项目入选教育部关于2020-2022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项目,5门课程入选教育部社科司思政课示范“金课”及上海高校思政课“金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4门思政课入选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牵头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实践”课程入选全国首批10套思政课一体化示范教学资源,并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线。“华东师范大学思政课以真理育人心”获央视《新闻联播》专题报道,校党委书记梅兵围绕郭大力校友翻译《资本论》事迹讲述的思政课获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平台近千万点击量。

   深化教学改革,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斐然。目前,学校课程思政已覆盖所有类型课程,并入选首批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上海市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五年来,学校4门课程及主讲团队入选首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39个项目入选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项目、4门课程获批上海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相融合示范课程、8位教师在首届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展示活动中斩获荣誉;策划组织“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思政研究丛书”,已出版、拟出版相关指南、案例集12本,承担教育部体育、地理教指委委托研制课程思政指南任务,10项课题获省部级课程思政支持、教师发表课程思政论文57篇,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成果获2022年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为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同时承办上海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教学展示会,通过示范带动课程思政不断走深走实。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教育部网站等,对学校课程思政育人改革成效报道超百条。

wps2.png

   抓好师资建设,提升关键队伍“引领力”

   构建“全过程—立体式”培养研修模式。依托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和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等,学校搭建了“学段融合+分层递进”的培养培训体系,实施思政课教师全员培训、教学骨干能力提升、拔尖人才专项培养计划。构建师资培育“新入职—成熟期—提升期”成长体系,开展“学校—学院—学科专业团队”三级教研,推行“观摩—分享—教研”课程思政研修计划。五年来,学校举办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专门化指导活动,组织跨学科、跨学段、跨区域研讨会300余场。通过发挥优势学科资源和研究力量,学校还组建了跨学科专家团队,不断增强“关键队伍”的研究合力,为高质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精准指导。学校实施的“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面向丽江师专等5所团组高校打造课程思政金课建设工作坊,创建10个“立德树人教师团队”。

   发挥典型选树的带动作用。学校在持续选优建强关键队伍、加大学术领军人才引育力度的同时,注重以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大先生”为线索,展示“为学、为事、为人”风采,增强教师队伍的学科归属和学科自信。五年来,学校创建培育两批21个校级“立德树人教师团队”,团队建设经验获首批新时代上海学校教师思政和师德师风建设典型工作案例,并入选2022年全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典型工作案例。通过打造孟宪承、刘佛年、陈彪如等知名学者学术成就陈列馆,出版《师魂》《文脉》等系列丛书,学校不断激励、带动教师自觉担当为人为师为学的使命。学校“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团队、“创获智慧”中国哲学教师团队、“以体育人”体育教育教师团队先后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践行并传承了教育家精神。学校还支持辅导员专业化成长,修订辅导员队伍建设办法,完善分类选聘、发展培养、考核管理等,分阶段规划辅导员队伍发展,支撑高质量思想政治教育。获评上海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4人、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1人,在上海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主题班会大赛、辅导员论坛征文等获奖总数连续4年蝉联上海第一。

   探索一体化育人模式,深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搭建资源共享的大平台。率先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获批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上海市牵头高校;牵头申报“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入选上海首批4个整体试验区之一。连续五年举办“讲台上的新思想”上海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学观摩系列活动,持续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共学、共研、共教”教学观摩常态化工作机制,搭建“上海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师实训基地”“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培育实验室”等实践平台创新思政课教师实训方式,累计吸引近3000人现场参与、27万人次在线观摩,在全国形成突出示范效应的同时,先后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深入实施与学校附属中小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育集团”建设计划,推进与多区教育局一体化共建活动;在全市设立30多所教学研究基地,以项目驱动的方式,推动“师资培训、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等优质资源的流通与共享;推动组建全国性大中小学“红色精神培育联盟校”,为16个省市的41所中小学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指导服务。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出版了全国首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学观摩音像制品、《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丛书,发布国内首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展报告(2022)》等,为我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纵深改革与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形成师资培养培训的共同体。立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观摩活动,学校搭建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共学—共研—共教”平台,为大中小学校辐射一批优质课堂教学案例。通过开展“大手拉小手”同城协作活动,还成立了区域大中小学思政课联合教研组,围绕重大主题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和磨课,持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入选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通过“老带新”“导师制”,健全青年教师成长机制。学校还发起了沪豫“‘手拉手’共上伟大建党精神‘大思政课’”集体备课会,共同研讨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方法路径,并呈现出近5万人同时在线收看的积聚效应。

   打造内外联动的大课堂。学校坚持“开门办思政”,积极将红色场馆、街道社区、区域化党建单位等社会资源转化为思政育人资源,搭建内外联动大思政课堂。作为上海市首批4个“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之一,与中共一大纪念馆、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等4个教育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结对共建,与上海造币有限公司签署“大思政课”合作共建协议。与静安区签署共建合作框架协议,联手推进红色文化建设,共建《中国共产党章程》研究中心,与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共二大纪念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场馆共建“大思政课”现场教学点,为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提供支撑。同时联合普陀区教育局开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微课、打造“‘赤色沪西’行走大思政课”和“田园大思政课”,让革命文物资料、城市发展成果等变成生动的“课本”。

wps3.png

   强化学思践悟,厚植家国情怀

   以社会担当涵育家国情怀。学校连续三年实施“教育筑梦”计划,支持奋斗在边远地区的基础教育校友实现教育梦,目前已惠及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3万余名师生,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在实施寻甸中小学骨干教师工作坊研修基础上,实施“乡村教师”博爱成长行动,面向54个欠发达区县对2100余名小学教师开展教育帮扶。研究生支教团连续23年扎根云南武定一中,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银奖。打造“小我融入大我”实践育人“大课堂”,千余支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接续奔赴全国各地、深入基层一线,开展乡村振兴、城市治理、教育扶贫等实践活动,鼓励引导青年学子主动投身国家发展需求。

   以数智跃升赋能思政课堂。围绕数据价值释放,结合人工智能及大模型技术,建设学校数智治理平台和业务领域示范场景应用,以数智跃升促进思政工作提质增效、创新发展。依托“大夏学堂”和在线质量督导系统,建设辅助支撑平台追踪教师课程思政实施效果,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提升方案。学校通过数智化跃升计划,深入探索技术赋能,发挥智能媒介的集成式、融合式优势,采用VR和AR等技术手段,丰富教师培训和教学活动新形式,描绘不同学生群体画像。以“学生服务自助化”“学生数据可视化”和“第二课堂智能化”为抓手,启动学生社区智慧大脑建设。在此基础上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打造智慧服务创新基地,建设数字增效“智能社区”,进一步提升数据赋能思政教育能级。开发“第二课堂”学生数字化成长档案平台,围绕学生双创、社会实践等内容,建立“发布、选课、评价、跟踪”机制,全景描述学生成长过程和素养达成,促进学生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数字化赋能学生智慧社区建设》立项高校数字思政精品项目。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指出,“华东师范大学始终心怀‘国之大者’,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努力回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课题中贡献师大力量。”


文:王玲 万姗姗
图:华东师范大学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樊丽萍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