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国之大者”,深耕基础教育27年,华东师范大学有这样一支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发布时间:2021-10-08浏览次数:188


 他们切实投入当代中国基层教育实践的转型探索,形成了具有典范意义的学校变革的“中国经验”;他们心怀“国之大者” ,让当代中国原创教育学走向世界。他们是华东师范大学 “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团队,也是教育部认定的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唯一一支来自教育学科的团队。

  该团队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理论和推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持续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作出了突出的、创新性的贡献。 

27年听课评课5万余节 形成学校变革的“中国经验”

  华东师大“生命·实践”教育学派不是书斋里的“隔靴搔痒”,而是切切实实投入当代中国基层教育实践的转型探索之中。“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生,即基于当代中国社会对基础教育变革的需求,是在团队首创、持续至今27年的“新基础教育”研究的深厚基础上创立的。

 

  团队核心成员11人,有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等。自1994年起,在创始人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叶澜和李政涛教授的带领下,团队坚持长期深入中国中小学开展学校教育变革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滋养、双向建构和双向转化中,创生了一套教育理论、一批转型学校、一条变革之路、一种研究机制和一支研究队伍,形成了具有典范意义的学校变革的“中国经验”。

  “新基础教育”研究是“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实践命脉。团队长年“贴地式”深度介入中小学教学变革实践,团队成员扎根于学校变革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线,27年来听课评课5万余节,科研成果转化形成教材、案例50余本,获得国家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奖一等奖。

 

  李政涛回忆叶澜教授当年在“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的日程安排,叶澜在山东临淄连续三天研讨“几乎没有空隙”,回家后第二天下午又继续出发,赶往江苏常州的试验学校进行研讨。“如此密集的工作安排,对于叶老师来说,并不是偶尔为之,而是她工作的常态。”在叶澜的带领下,这样的工作节奏与研究作风成为团队成员的常态,他们还承担许多教学和其他科研任务,仍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深入试验学校第一线。

  当前,团队以“新基础教育”价值观、过程观和评价观为核心理念,以“社会教育力”“全社会教育路向”和“自然教育力”等为核心新主张,正以“生态式推进”的方式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新基础教育”生态区,有36所“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研究校,200余所基地校、试验校,数千名教师、数万名学生参与。

  团队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每年近1/3时间进试验学校现场研讨,深度介入到教师日常的备课、上课、说课、评课、观课和写课之中。团队成员定期交流,提炼经验、发现问题,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在促进试验学校师生生命成长的同时,也促进了相关学校从近代型学校向现代型学校的转型,培养了一批“四有”好教师。试验学校育人质量显著提升,20所试验学校获得省市级先进集体称号,10位校长成为特级校长,3位教师获评全国优秀教师,1位获评全国劳动模范。

 

  佛山市南海区是合作地区之一。2017年以来,南海区与华东师大联手推进“新基础教育”研究,打造品质课堂。2020年12月,南海“新基础教育”研究试验学校完成中期评估,教学优秀率超过50%,教学品质迅速提升,一批现代化标杆学校逐渐崛起,教育生态不断优化,南海教育因此成为广东基础教育的一面改革旗帜、一个改革标杆。

  服务社会、切实推进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是“生命·实践”教育学派一以贯之的宗旨。2020年疫情暴发,李政涛主持推出“抗击疫情:华东师大基教所在行动”和“基础教育中的战疫省思”专题研究。还主持发起“后疫情时代,基础教育向何处去”大讨论。全国15位教育学科知名学者、29位高校教育学部/学院负责人、12位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学术委员,以及全国8位跨学科知名学者、13位知名中小学校长、11位不同职业的学生家长、18位全球顶尖教育学者为建立后疫情时代基础教育的新秩序与新格局,提供了建设性的观点和建议。

“生命·实践”学派 让当代中国原创教育学走向世界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理论。作为建国以来首次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为目标而创建的教育学派,“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扎根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同时也致力于探索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学理论体系,推动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研究与发展。

“十三五”期间,团队在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发布“生命·实践”教育学教育信条,提出针对教育基本问题的学派主张;率先提出并建构“社会教育力”概念,首次提出教育发展的“全社会教育”路向,深化了“教育与社会”“教育与自然”“教育与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开创性地提出并探讨智能时代的生命进化及其教育、现代技术的教育责任及视频图像时代教育学理论重建等重大理论问题……

  作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立纲、开山和标杆之作,叶澜的专著《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英文版于2018年举行国际学术研讨会,推进了教育学“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来自中国香港、加拿大、美国、荷兰等专家,围绕该书所代表的当代中国教育学之品格与力量、所开创的教育学研究方式与路径、中国教育学人发展与学派团队和学术共同体的建设等,从多角度进行了交流研讨。这意味着中国原创的教育学需要且能引起国际学界重视,也标志着当代中国原创的教育学开始走向世界,而不是只会引进西方。

 

   2020年,该书英文版在海外正式出版发行,标志着中国教育学向世界学术界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体现了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

心怀“国之大者” 为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构建持续努力

  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团队核心成员李政涛、吴亚萍、卜玉华、李家成等通过课题研究、发表论文、组织论坛和国际研讨会、接受访谈等多种方式,为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构建而持续努力。

  李政涛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研究”,提炼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当代中国教育学理论话语。他的《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世界贡献与国际认同》被《新华文摘》转载。叶澜的采访稿《中国文化传统与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建设——叶澜教授专访》被人大《教育学》复印资料转载。李政涛的《走向世界的中国教育学:目标、挑战与展望》、孙元涛教授的《论中国教育学的学术自觉与话语体系建构》同时入选第六届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研究团队立项课题28项,其中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级重大、重点课题8项,聚焦“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建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当代中国社会的教育责任等,出版专著、主编丛书100余本,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等发文300余篇,咨询报告若干,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3篇。以《回归突破》为代表的学派论著系列(三套30本),先后获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著作一等奖和全国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等。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走出了理实互生的中国之路,形成了中国教育学人原创的扎根中国本土的当代中国教育学,为世界教育与教育学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

 

阅读原文

 

记者丨吴金娇 田波澜

来源丨文汇网

编辑丨梁欢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