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红亮:筑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础

发布时间:2023-04-13浏览次数:62

筑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础

顾红亮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二部分的标题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开辟新境界,基础要筑牢。迈入新征程,我们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筑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础,继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筑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基础、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

 筑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就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提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中国方案。

  筑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使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沃土,就意味着我们要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观,是中国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宝贵价值观和精神财富,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两者贯通结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筑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群众基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持续推进理论创新。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我们必须夯实理论创新的人民群众基础,集中人民群众智慧,形成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


筑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础的现实需要

  筑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我们需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与举措,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实践经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实践案例。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十六个方面总结了新时代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十五个方面都涉及重大实践成就。新时代十年来,我们经历的三件大事都是实践领域的重大课题,我们不仅在实践上取得了历史性胜利,实现了突破性进展,而且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新的飞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筑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础,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一百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民族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历史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逻辑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逻辑是内在一致的。必须发扬历史担当精神和斗争精神,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筑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础,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需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在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要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就要始终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践行人民至上、造福人民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走群众路线,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的创新理论为群众所喜爱、所认同,为群众所掌握,就能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筑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础的主要路径

  筑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础,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提炼实践需求。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反映时代和实践的要求。面向新征程,我们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对新的目标任务,我们需要增强问题意识,不断回答实践“四问”,即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在遵循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作出科学回答,形成实践成果。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拓展,我们需要正视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充分估量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提出新思路新办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推进积累实践经验。

 筑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础,要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坚定历史自信,发挥历史主动精神。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璀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近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独立自主探索出一条民族复兴之路。从百年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自信自立,守正创新。在新时代新征程中,需要把历史自信转化为历史主动,以历史担当精神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新贡献。

  筑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础,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原则,展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尤其是要不断挖掘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这些共同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抉择、判断和行为。要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和群众共享的价值观念融会贯通,使马克思主义扎根于群众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融入群众的深层思想意识,成为指引群众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总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促进理论创新,筑牢实践、历史、群众三个基础,阐述清楚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要遵循多种路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机活力,有底气“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



来源:党建网


监制:张振明

审核:古丽娟 王群星

责编:白梦洁 王碧薇

校对:王 寒

制作:张 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