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的目标引领力、责任定向力、意志品质力、政治向心力,彰显出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历史与现实相联结的内在特性。其间蕴含强大的育人功能,是思政课育人的宝贵资源。
第一,思政小课堂要及时阐释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发展和丰富内容,抓牢育人主阵地。
伟大建党精神贯穿百年党史,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理念旨趣、理想追求。在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辩证统一的基础上,要把握伟大建党精神逻辑脉络,切实提升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
伟大建党精神形成发展的时空场域并非僵化固定的,而会随着实践的深化而不断扩展。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要因事、因时、因势挖掘能够体现伟大建党精神的鲜活事例,将其巧妙融入思政小课堂。通过阐发事例背后的时代内涵,帮助学生筑牢理想信念的“根”与“魂”。
第二,社会大课堂要提供丰富资源与实践天地,拓展育人大天地。
用好、用活社会大课堂,就是要让历史与现实相联结,打破伟大建党精神的“距离感”。
红色纪念性空间是呈现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记忆场所,重大节日庆典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关键时间节点。要充分挖掘本地区特有的红色资源,如各类革命旧址、历史人物故居、革命历史博物馆等,通过精心设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红色研学项目,举办学生红色微电影、经典红色微课堂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思考、感悟伟大建党精神。
要引导学生将思考、感悟与学习生活相联系、与国家社会发展相联系,在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勇担时代重任,锤炼意志品质,展现担当作为。
第三,网络云课堂要助力突破时空限制,构建育人新格局。
在思政课教师精选精编、严格把控资源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保证党史党建资源的丰富性、层次性、多样性,以便师生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和使用。
可通过全景数字采集,形成全国各地红色场馆的全景导览漫游,为各地教师、学生提供云观展机会,让丰富优质的思政课教学资源“飞入寻常百姓家”。
要利用跨区域实时连线、虚拟现实技术、云互动直播等技术手段,打造立体、动态、活跃的沉浸式思政大课堂。
比如,通过再现历史场景、复现历史情境等方式,在有限的空间里实现党史学习的时空穿越,让学生有更多的“在场感”“主角感”和“触动感”。
此外,还要用好“大数据”,提升教学针对性,兼顾个体差异,为自主学习、深度探究提供有力保障。
总之,“三个课堂”要互为补充、共同发力,让伟大建党精神在“大思政课”格局中充分释放育人动能。
作者丨许瑞芳 刘艺(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丨解放日报
编辑丨梁欢
编审丨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