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首批68位“上海社科大师”致敬!华东师大24位先生入选

发布者:学术报告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5-21浏览次数:557

  在5月14日举行的“纪念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两周年暨上海社联成立60周年会议”上,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公布了首批“上海社科大师”人选名单,包括华东师大吕思勉、廖世承、张耀翔、孟宪承等在内的68位社会科学界已故著名学者当选。

首批68位上海社科大师名单

(按出生年月排序)

  据校档案馆统计,我校共有24位先生入选。这其中有20位是华东师大的教授。他们是:吕思勉、廖世承、张耀翔、孟宪承、萧孝嵘、言心哲、胡焕庸、方重、施蛰存、李平心、王养冲、陈彪如、李春芬、吴泽、刘佛年、冯契、周原冰、陈旭麓、钱谷融、王元化。

  另外4位分别是长期在大夏大学任教的王蘧常,长期在光华大学任教的王造时,光华大学毕业生杨宽,以及在华东师大担任过兼职教授的顾廷龙。

  活动推选对象标准为已故著名学者,在世学者暂不列入;德高望重的学术大家,坚持入选者的学术贡献第一,兼及学术影响;入选学者的主要或相当一部分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活动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以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哲学社会科学所取得的成就;入选学者长期在上海高校、科研机构、文化单位工作生活等。

  上海是哲学社会科学重镇,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一直以来,上海社会科学界群星璀璨、名家辈出,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是上海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之所在。


用思想标注时代,向先生致敬!


  吕思勉(1884—1957)历史学家。字诚之。江苏武进(今常州)人。曾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1951年起,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生平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1921年出版《白话本国史》四册,是较早的一部有系统的中国通史,对当时史学界有一定影响。后又著成《中国通史》两册。晚年从事断代史研究,先后出版有《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另著有《中国民族史》、《史通评》、《燕石札记》等书。生平勤于写读史札记,着重综合研究,讲究融会贯通,有《吕思勉读史札记》。

  廖世承(1892—1970)教育家。字茂如。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就学于清华学校高等科,留学美国。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东南大学等校教授,组织心理测验的实验和道尔顿制的实验。1927年在上海创办光华大学,任副校长兼附中主任。抗日战争期间,在湖南蓝田任国立师范学院院长。1947年回上海,任光华大学副校长、代理校长、校长。1951年起历任华东师范大学第二副校长、上海第一师范学院院长、上海师范学院院长等职。曾当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并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上海市委第一副主席。注重教育实验和教育科学发展,积极提倡和推行智力测验。对中学教育有深入研究。著有《教育心理学》、《测验概要》、《教育测验和统计》、《中国职业教育问题》等。

  孟宪承(1894—1967)教育家。江苏武进(今常州市武进区)人。圣约翰大学毕业。留学美国和英国。1921年回国,先后任圣约翰大学、东南大学、中央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国立师范学院等校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上海教育学会会长,上海市第三、四届政协副主席等。认为大学的理想在于“知识的创获”、“品性的润溶”和“民族的社会的发展”。于教育理论和西方教育史著述宏富。晚年致力于中国古代教育史研究。译有《实用主义》(詹姆士著)、《现代教育学说》(波得著),著有《教育通论》、《大学教育》等,主编有《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中国古代教育文选》。

  萧孝嵘(1897—1963)心理学家。湖南衡阳人。1919年圣约翰大学毕业。留学美、德,1930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央大学教授、心理系主任、心理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教育系主任。1952年起任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研究范围甚广,主要致力于学习心理的研究和西方心理学的介绍。主要著作有《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变态心理学》、《普通应用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等。

  言心哲(1898—1984)社会学家。湖南湘潭人。1923年赴美国攻读社会学和经济学,获文科硕士学位。1928年归国后在燕京大学任教。1929年起先后任中央大学等校教授,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主任。1935年当选中国社会学社理事,中国统计学社理事。晚年任中国社会学会顾问及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毕生致力于社会调查及社会工作的研究。著有《社会调查大纲》、《现代社会事业》等。

  胡焕庸(1901—1998)地理学家、中国人口地理学奠基人。江苏宜兴人。1923年国立东南大学毕业。1926年赴法国巴黎大学和法兰西学院进修。1928年起历任中央大学地理系教授、系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美国马里兰大学研究教授。1950年后历任治淮委员会技术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人口研究所所长等职。30年代开始系统地研究人口地理学,发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编制了中国第一张等值线人口密度图。1936年发表了中国第一张农业区划图。著述甚丰,遍及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等领域。主要有《胡焕庸人口地理选集》、《两淮水利盐垦实录》、《淮河水道志》、《世界气候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欧洲自然地理》等。

  方重(1902—1991)英国文学专家、翻译家。江苏常州人。192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并获学士及硕士学位。1927年归国,参与筹建武汉大学,任武汉大学外文系主任。1944年,赴英国讲学并任英国三一学院客座教授。1947年回国后,先后在安徽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任教。1956年调入上海外国语学院,曾任英语系主任、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等,曾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顾问、上海外文学会会长等,译有《乔叟文集》、《陶渊明诗文选译》、《坎特伯雷故事集》等。著有《英国诗文研究集》。

  施蛰存(1905—2003)作家、翻译家、古典文学研究家。浙江杭州人。1923年后曾在上海大学、大同大学、震旦大学就读。1928年后参与编辑《无轨列车》,1932年起主编《现代》月刊。1937年后先后在云南大学、厦门大学、光华大学等校执教。1952年起在华东师范大学任教。小说创作运用意识流等描写手法,擅长心理分析。著有小说集《上元灯》、《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等。另有《北山谈艺录》、《唐诗百话》、《北山楼诗》等。

  李平心(1907—1966)历史学家。江西南昌人。曾任《自修大学》、《现实周报》主编。1945年与马叙伦、周建人、许广平等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任该会中央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并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20世纪30年代即从事史学研究,著有《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初编》、《各国革命史》及《人民文豪鲁迅》等书。后又致力甲骨文、金文的考释,著有论文多篇。对政治经济学亦潜心研究,发表了十论生产力性质的专论,颇多创见,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

  王养冲(1907—2008)历史学家,我国法国大革命史和西方近代思想史研究领域的奠基人。江苏南汇(今属上海)人。早年担任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私人秘书,1937年留学法国,1941年获法国巴黎大学文科博士学位。1947年回国任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52年转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授。教学研究包括西方哲学史、思想史、史学史和法国大革命史等。著有《西方近代社会学思想的演进》、《法国大革命史:1789—1794》。翻译出版《拿破仑书信文件集》、《罗伯斯庇尔选集》等。中国法国史研究会第一、二、三届副会长,荣誉会长。2006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贡献奖。

  陈彪如(1910-2003)经济学家。福建福州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政治系。1946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曾任暨南大学教授、经济系主任。1952年起任华东师范大学政教系教授,曾任经济系主任、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等。长期从事外国经济学说、国际金融等方面的研究,对国家经济建设和金融体制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著有《国际金融概论》、《国际货币体系》等,主编《国际金融学》等。

  李春芬(1912—1996)地理学家。江苏兴化人。193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1943年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获加拿大第一个地理学博士学位。1946年任浙江大学史地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主任,西欧北美地理研究所所长、副校长,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地理联合会(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地理教育委员会通讯委员等职。第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生从事地理教育,对区域地理和美洲地理有深入研究。专著《南美洲地理环境结构》和《北美洲地理环境结构》,1991年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编有《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地理卷》、《辞海·世界地理分册》、《上海地名辞典》等大型工具书,发表《秘鲁200里海洋权的地理分析》、《区域地理:问题和展望》、《地理学的传统与近今发展》等多篇论文。

  吴泽(1913—2005)历史学家。原名瑶青。江苏常州人。1937年毕业于中国大学经济系。曾任复旦大学、上海大夏大学教授。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中国史学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历史学会第九届副会长,上海华侨历史学会第一届会长。专于中国古代史、中国史学史和史学理论。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中国近代史学史》,著有《殷代奴隶制社会史》、《中国历史简编》、《中国原始社会史》、《儒教叛徒李卓吾》等。

  刘佛年(1914—2001)教育家。湖南醴陵人。193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教育系。1937年出国留学,先后在英国伦敦大学、剑桥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攻读研究生。1940年初回国,先后任国立西北大学副教授,湖南国立师范学院、暨南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师范学校校长兼复旦大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教务长、副校长、校长、名誉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组教育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第一、二届副会长,上海哲学学会第一届副会长,《辞海》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编委、副主任。曾当选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毕生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验。主要著作有《罗素论》(著译)、《教育学》(主编)、《刘佛年教育文选》等。

  冯契(1915—1995)哲学家、哲学史家。原名宝麐,浙江诸暨人。1941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后就读于清华大学研究院。1944年起,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历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政教系主任、哲学系名誉主任、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上海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辞海》编委兼分科主编。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哲学与逻辑的研究和教学,尤精于中国哲学。主要著作有《怎样认识世界》、《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智慧的探索》等,编为《冯契文集》;并主编《哲学大辞典》等。

  周原冰(1915—1995)伦理学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学科奠基者之一。原名周元斌。安徽天长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育处处长兼秘书长、《学术月刊》总编、中共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为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伦理学会会长。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着重研究共产主义道德,提出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合力论”、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结构、四条基本原则和三个发展阶段等理论。著有《共产主义道德通论》、《谦虚与骄傲》、《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道德问题论集》、《道德问题丛论》等。

  陈旭麓(1918-1988)历史学家。湖南湘乡人。毕业于大夏大学历史社会学系,历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教授,华东师大中西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近代史研究室主任等职。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副理事长、上海中山学社副社长、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交流中心副主席、上海地方史志研究会副会长等职。晚年致力于中国近代社会变迁和文化史的研究,论著大多融义理、考据、词章于一体,以思辨和文笔见称学界。著有《近代史思辨录》《浮想录》《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主编《中国近代史丛书》《中国近代史词典》等。

  钱谷融(1919—2017)文艺理论家。江苏武进人。1942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国文系。历任重庆市立中学教师、上海交通大学讲师、华东师范大学讲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研究所所长,《文艺理论研究》主编。兼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名誉会长等。著有《论“文学是人学”》《文学的魅力》《散淡人生》《〈雷雨〉人物谈》《钱谷融文集》等多种。《〈雷雨〉人物谈》获上海市1979年—1985年社科优秀著作奖,《艺术·人·真诚》获上海市第四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1987年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终身成就奖。2008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贡献奖。2014年获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王元化(1920—2008)文艺理论家、学者。祖籍湖北江陵(今荆州市荆州区)、生于武昌(今武汉市武昌区)。20世纪30年代曾任中共上海地下文委委员、代书记,主编《奔流》文艺丛刊。抗战胜利后,任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讲师。50年代初任上海新文艺出版社总编辑、上海文委文学处处长。1955年曾受“胡风案”牵连,1979年获平反。后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辞海》副主编、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名誉会长。著有《向着真实》、《文学沉思录》、《文心雕龙创作论》、《清园夜读》、《思辨随笔》等。有《王元化集》行世。

  杨宽(1914—2005)历史学家。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1936年毕业于光华大学中文系。曾任光华大学教授、上海市博物馆馆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主任秘书、古物整理处处长,上海博物馆馆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第一、二、三届副理事长。专于中国古代史,对先秦史及文物考古尤有研究。著有《战国史》、《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古史新探》等。

  王蘧常(1900—1989)文史学家、书法家。字瑗仲,号明两,别号端六、欣欣老人等,浙江嘉兴人。幼承家学,后从学于唐文治、梁启超等。历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务长,大夏大学、暨南大学、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教授。于经学、文学、史学等皆有造诣,晚以书法驰名。其书法师承沈曾植并有所创新,参用古文字与章草,自成一格。有《礼经大义》、《秦史》、《诸子学派要诠》、《沈寐叟年谱》、《明两庐诗》、《王蘧常书法集》等。

  王造时(1903—1971)江西安福人,原名雄生。1917年考入清华学校学习,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25年清华高等科毕业去美国,1929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创办《主张与批评》、《自由言论》等刊。1935年底参加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次年11月与沈钧儒、邹韬奋等同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为救国会七君子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获释,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创办《前方日报》、自由出版社。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文革”中被迫害致死。著译有《国家的理论与实际》、《现代欧洲外交史》、《历史哲学》、《荒谬集》等。

  顾廷龙(1904—1998)版本目录学家、图书馆事业家。字起潜,别号誃,江苏苏州人。1931年毕业于持志大学国文系。1933年获燕京大学文科硕士学位。曾任燕京大学图书馆中文采访主任。1939年参与创办上海合众图书馆,任总干事。后兼任暨南大学、光华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馆长,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兼职教授,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文化部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一、二、三届副理事长。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致力于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及研究。主编《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著有《古匋文孴录》、《章氏四当斋藏书目》及《明代版本图录初编》(与潘承弼合编)、《尚书文字合编》(与顾颉刚合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