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下午,我校2018年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会在中山北路校区举行。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副主任宗爱东,我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任友群,教师工作部常务副部长闫露,党校副校长兼高级研修学院副院长张俊华以及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办公室副组长、教务处副处长谭红岩,申报相关课程的负责人、相关工作人员6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我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办公室、教师工作部、教务处共同组织,闫露主持了推进会。
2018年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会举行
我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任友群介绍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整体情况
教师工作部常务副部长闫露主持会议
任友群首先介绍了我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整体情况。他指出,作为上海市首批整体试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高校之一,我校在组织机构保障、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教师思政工作、教研文化营造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目前,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建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国系列’课-综合素养课-专业教育课”全覆盖的教学体系,2017年建设示范课程28门,2018年拟建设示范课程60门。其次,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开展中,重点学科、重点基地、重点人才率先参与,示范引领作用已经初显。第三,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探索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融通的方式方法,激发了教学活力,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案例。第四,学校针对大陆学生、港澳台侨学生、留学生等开展课程思政,设计的课程思政方案体现了因材施教、润物无声的教育思想。
生命科学学院杜震宇教授作交流发言
中文系吕志峰副教授作交流发言
生命科学学院杜震宇教授、中文系吕志峰副教授分别介绍了各自对课程思政的探索。杜震宇以他主讲的《食品安全与科学理性》为例,阐述了课程思政的成效关键在于教师要有全面育人的理念。他认为,理科课程中蕴含的科学思辨、客观理性、求真求实、尊重规律、科技兴国,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教师要不断地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结合自身对世界和国家民族的感悟,辅以恰当的教学方式,连同专业知识深深植入同学们的心里。吕志峰则通过介绍自己在《中国文化专题》《汉语文字演变与中国文化传承》《中国智慧》三门课程中的授课脉络、课程设计以及教学案例,分享了课程思政的实践经验,他认为,应该通过课程学习树立文化自信,建立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副主任宗爱东作总结讲话
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副主任宗爱东充分肯定了我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他指出,目前全市各高校都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我校形成的经验和做法可以总结提炼并加以推广。课程思政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市教委也将组织专门的课程思政工作的教学成果奖、教学比赛以及教学改革项目的评审。当前,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还面临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指导意见标准化、课程思政制度化等难点,我校发挥学科优势的探索,是对破解这些难点所做的有益探索和贡献。
研讨会结束后,课程思政立项评审会分理工科、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三个组别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