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焰:教育主题出版助力培养时代新人

发布时间:2022-05-15浏览次数:308

  在新时代,教育出版机构应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策划和出版兼具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的教育主题出版物,助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主题出版呈现新态势

  主题出版是指围绕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开展的,倡导时代主旋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技文化和国家精神,探索治国理政方略,有助于读者树立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价值观的出版活动。主题出版不仅越来越受到出版界重视,也在不断吸引着社会大众的关注,主题出版、主题图书已成为大众名词。经过多年发展,主题出版总体呈现以下五个特点与趋势。

  一是节点性与常态性的统一。近年来,主题出版已从初期的按节点出版变成了常态化出版,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阅读的出版物。其中,每年重要的时间节点仍然是主题出版的高潮。

  二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主题出版既有历史题材,也有现实题材,既强调“四史”研究,也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既回望历史,又观照现实。只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自觉,才能实现主题出版的历史性与现实性统一。

  三是学术性与教育性的统一。学术性、严肃性是主题出版的重要特征,这是由其内容本身决定的。主题出版必须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担当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主题出版必须走近人民、走进群众,发挥教育引导功能,培养一代一代社会主义时代新人。因此,好的主题出版物一定是学术性与教育性的完美统一,用人民熟悉的语言展开宏大叙事,让群众切身感悟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与建设成就的巨大精神力量。

  四是“立起来”与“走出去”的统一。主题出版要把中国人、中华民族的精神“立起来”,并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贡献中国发展方案,不仅要立得起来,还要走得出去。比如,《教育现代化的中国之路》丛书(10卷本),原本是为纪念教育改革开放40年出版的一套书,出版后不久就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被翻译成英文进入国外主流发行传播渠道。

  五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主题出版物的社会效益是不言而喻的,其社会影响甚至国际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起初人们可能还未更多地关注主题出版物的经济效益,但近些年的主题出版实践显示,主题图书在出版市场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成为出版市场强劲的新经济增长点和文化增长点。这种现象出乎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优秀的主题出版物依靠其现实性、教育性、人民性,更易打动人心,受到读者大众欢迎。比如《红色弄堂》《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等主题图书,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深刻理解教育出版与主题出版内在关系

  教育出版是教育出版社的立社之本、强社之基。教育类出版社如何找准主题出版的节奏与旋律?这要从教育出版与主题出版的天然结合点说起。

  教育出版与主题出版的关系体现在“教育出版的主题属性”“主题出版的教育属性”两个方面。正是基于这一分析判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将“聚力打造一批主题出版精品”写入出版社的发展规划,并将主题出版的基因注入大教育出版。

  未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还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出一批有利于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大众读物,比如《脱贫攻坚中的人民教师——凉山篇》等;坚持“四个面向”,推出一批展现科技强国重大成就、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科普读物,比如《走进中国战舰丛书》等;结合高校出版社肩负的使命,面向大学生读者群体出版《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丛书》《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思政研究丛书》等,落实立德树人新时代教育根本任务;推出一批展示中国教育智慧和中国教育方案的出版物,比如《坚定不移实施好教育强国战略》《新时代中国教育战略研究丛书》《当代中国数学教育名家文选》等,推动构建中国教育话语体系,借助出版社的版权输出渠道和优势,讲好中国教育故事,传播中国教育声音。

提升主题出版与主题创作互动

  主题出版离不开主题出版物的创作者。主题出版与主题创作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这方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研究、大中小学思政课程研究等学术资源做坚强后盾,可以实现主题创作与主题出版的良性循环、互动提升。

  以课程思政为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以专业类别为基础单位,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真正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避免将价值引领内容标签式、生硬牵强地移植到专业课堂,是广大高校教师遇到的共同难题。基于此,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策划和出版了《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系列丛书》,旨在为高校课程思政的落地生根提供“技术规范”和“操作手册”,做到将主题出版与主题创作融为一体。

  再如,《红色弄堂》以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至1933年中共中央撤离上海这一时期在沪的35处秘密机关地址所在的建筑为研究对象,展开红色文化历史与海派建筑历史的双重讲述,是一部将红色文化与海派文化交融的图文通俗读物。全书通过对初心之地的回望,解读上海的红色文化基因,探寻初心之源、奋斗之魂。《红色弄堂》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广泛关注,进入了高校主题出版目录,得到了上海和全国多家媒体的报道,也印证了主题出版与主题创作彼此依存、互相成就的关系。

 

阅读原文

 

作者丨王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

来源丨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辑丨梁欢

编审丨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