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迎来了一周年。2021年2月24日,国家发改委印发《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标志着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从地域范围看,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包含“一核两带”。“一核”是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面积为151平方公里。“两带”是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为起点延伸的北向拓展带和南向拓展带。北向拓展带包括虹桥-长宁-嘉定-昆山-太仓-相城-苏州工业园区,南向拓展带包括虹桥-闵行-松江-金山-平湖-南湖-海盐-海宁。从苏南长江口经上海市域一直延展到杭州湾北岸,纵贯南北、江海通达,总面积达7000平方公里,空间上呈现昂首东方的雁阵形态,是长三角发展活力最强、潜力最大、开放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雁阵图
尽管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时间不长,但其综合效益已然令人瞩目。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在一张蓝图管全域探索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虹桥商务区管理委员会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总体方案》的精神实质,在实地调研、反复讨论、集思广益、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实现了虹桥中央商务区核心区与上海市长宁、嘉定、松江、青浦国土空间开发规划的系统集成,发布了《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国土空间中近期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全域联动、联合共进的空间体系,万商云集、活力四射的开放创新平台,辐射共享、内外联通的国际枢纽门户,产城融合、魅力宜居的国际化城区,生态绿色、智慧共生的未来城市样板的建设目标,实现了“以邻为壑”到“以邻为伴”的新跨越,为实现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共赢“五共”目标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第二,在跨界合作平台建设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围绕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大交通、大会展、大商务三大核心功能,依托国家会展中心、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软硬件设施条件,在虹桥常年展示交易服务平台、虹桥国际商务人才港建设、长三角民营企业总部服务中心、全球数字贸易港、联合国亚洲采购中心、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建设与引进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总体方案》明确的29项政策已有23项落地,其中16条仅在虹桥中央商务区适用的政策落地率达80%。同时,支持浙江、江苏、安徽等省到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设立“创新飞地”。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成为上海市内创新飞地最为集中的三大区域之一,不仅帮助了长三角边缘地区城市享受中心城市丰富高端科创资源和人才资源,而且还同时帮助中心城市发挥辐射作用、扩大腹地范围,有力地推动了长三角跨行政区域政产学研用一体化。
第三,在推动同城化方面成绩斐然。《2021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显示,得益于长三角“断头路贯通计划”、轨道交通联通、公共汽车跨省运营、人口管理优化等政策措施,昆山、太仓、苏州城区(包括相城和苏州工业园区)是流入上海市域通勤者的主要来源,分别占流入上海市域总量的72.4%、14.2%和5.3%;昆山、太仓还是上海市域流出通勤者的主要目的地,其流出量分别占总量的64.0%、15.6%。其中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跨城通勤群体的居住地分布在花桥、苏州城区、昆山城区、太仓城区等,特别是花桥占比超过一半。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成为长三角地区同城化的先行者与示范者。
第四,在促进区域经济强劲增长方面贡献巨大。目前,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已经集聚了罗氏、壳牌、伊顿、统一、联合利华、美的、安踏等世界500强、外资地区总部、上市公司等具有总部功能的企业近400家。2021年,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所在的长宁、闵行、青浦、嘉定四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575.6亿元,同比增长9.8%,高于上海全市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2021年,虹桥南向拓展带上的上海松江、金山和浙江嘉兴平湖、南湖、海盐、海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179.0亿元,同比增长11.4%;虹桥北向拓展带上的江苏苏州昆山、太仓、相城、苏州工业园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达到10598.1亿元,同比增长11.9%,高于苏州全市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沪苏浙皖长三角三省一市都达到了8%及以上的GDP增速,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功不可没。
放眼未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前程似锦。为了回应中央、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虹桥的殷切期望,虹桥相关各方应该树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雄心壮志,在以下两个方面开展新的探索、加大一体化互利合作力度:
第一,进一步丰富完善“虹桥模式”。世界上其他地方尚无依托大型机场建设国际中央商务区的成功案例,而虹桥迄今的建设成绩已经显示了其巨大潜力。因此,应该进一步提升对虹桥模式特殊价值、特殊模式、特殊做法的认识水平,建议虹桥商务区管理组织更多的专家学者和相关方面,深入、系统研究虹桥模式内涵和特征,根据《总体方案》,制定更多高质量的一体化融合发展方案和措施,实现上海虹桥到长三角虹桥的新跨越,为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成为“一张蓝图管全域,一套标准管品质,一个平台管服务”的示范者、引领者之一。
第二,进一步发挥社会、市场力量的作用。与中央的高要求相比,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也还存在系统性不强的问题,多个城市科创中心建设方案之间缺乏必要的协商、联动。为了实现1+1>2的既定目标,三省一市亟需从“独立探索”向系统谋划转变,提高三省一市在标准统一、法规衔接、执行规范、品质保障的协调程度,以合作谋发展,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市场力量在跨行政边界互利合作中的特殊作用,通过开展联合科技攻关、政府购买服务、政府授权等多种方式,进一步丰富完善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总部+产业基地”的互利合作模式,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打造成为“不破行政隶属关系,打破行政分割束缚”的协调治理标兵。
可以预料,随着长三角主要城市两小时轨道交通圈、虹桥区内交通系统优化、虹桥国际贸易平台、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虹桥国际工业设计中心、智慧虹桥/一网通办与统管机制等重点工程的建设实施,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作者丨曾刚(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
来源丨澎湃新闻
编辑丨赵一航
编审丨郭文君
更多阅读:
新华每日电讯丨以长三角2%面积贡献近10%经济总量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