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婧、俞虹获上海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

笃守工匠情怀,走精细化专业化育人之路

发布者:学术报告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2-10浏览次数:290

  11月26日,由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的2016年度上海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竞赛决赛在东华大学举行。经过激烈角逐,我校辅导员陶婧、俞虹双双获得本届上海市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成为我校在此项比赛中获得的最好成绩,也是我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

陶婧、俞虹获上海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


执念匠心,诠释辅导员的职业分量


  作为年轻的辅导员,陶婧和俞虹也经历了职业成长中的迷茫与困顿。正如俞虹在职业能力大赛主题演讲环节——“辅导员的立德、立言、立功”里所表达的那样,“几年来,我成为了别人眼中还不错的辅导员,也拿出了一些‘纸面’上漂亮的成绩:成功处理了学生危机个案、圆满解决学生违纪处分、顺利完成学院团学活动……但这些指标化的成绩却总让我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我问自己‘难道辅导员工作就是解决、处理、完成这么简单吗?难道这一切就是我们这份职业所要追求的功业吗?’”

  对辅导员职业价值的追寻和育人方式的探索,成为每一名优秀辅导员成长的原点。最初面对政治学系学生时,陶婧的内心是紧张而迷茫的。学生时常带着出其不意、难以应付的思想困惑向她求助——“怎么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读书有用吗”“毕业后成为上海角落里的‘一只小蚂蚁’,我该何去何从”等等。于是,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引领学生内心成长成为陶婧辅导员生涯的第一课。为了能更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陶婧鼓励学生组织读书会、观影会,激发同龄人以“抱团取暖”的方式分享、共筑价值观。点滴的尝试凝聚成了一堂堂形势政策课、一次次谈心谈话、一个个团学活动,而学生也记住了这位知心大姐姐的话,“读书和看电影是读懂社会、读懂人生的捷径。一本书读懂自己,一部电影读懂别人。两者结合,看清整个社会。”在不懈的努力下,陶婧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滋润了学生的心灵,而她也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感悟到了辅导员的职业分量。2016年,陶婧被学生推选为“毕业生身边最可爱的人”。本届职业能力大赛获奖后,陶婧坚定地面对镜头,以这样的言语诠释自己对“辅导员”职业的理解,“辅导员是一份需要‘走心’的工作,你把学生装在自己的心里,慢慢地,学生就会把你刻在他们心里。”

  尽管面对的学生群体迥异,但每一位辅导员的成长路径却是相似的。作为学校首位留学生辅导员,如何构建与留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是俞虹工作至今一直都在探索的课题。对于留学生来说,辅导员是一个很陌生的名词,在他们过往的学习背景中也很少出现类似性质的老师,因此俞虹认为留学生辅导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构建一种“别样”的师生关系。2012年10月,俞虹刚踏上工作岗位的1个月就接触到了一位患有抑郁症的外籍学生。面对处在异国他乡的学生,俞虹能够体验重重压力——工作、生活、环境、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那种无法言说的沉重。陪伴学生无数个日日夜夜后,学生依然无法继续学业;即使休学回国,他也依然是俞虹心头的一份牵挂。对俞虹来说,这不仅是个挑战,更是一种蜕变。她深刻地意识到,辅导员身上重重责任之一就是——学生最深刻的信任。当学生在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濒临崩溃的时候,他愿意拨通辅导员的电话,听听辅导员的声音。而今,走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校园里,大家总会看到一个学生模样的女孩微笑着和穿梭在校园里的留学生们相互致意、聊天或是并肩同行,她就是被留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微笑中国姐姐”的对外汉语学院辅导员——俞虹。

  作为华东师范大学200多名辅导员中的一份子,陶婧和俞虹愿意坚守初心,用“一个小人物的工匠精神”,用爱的陪伴守护学生的成长,用价值观的力量匡正学生的行为,用理想的光辉点亮学生前行的道路。

政治学系辅导员陶婧在比赛现场


实务磨炼,提升辅导员专业化水平


  近年来,为进一步探寻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路径和生长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我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为更好的引领学生,辅导员培训坚持多类别、分阶段、专题化。比如,为更好地助力“新”人走向辅导员岗位,2015年、2016年学生工作党委、学生工作部分别举办了新入职辅导员、本科新生辅导员、研究生新生辅导员和新上岗兼职辅导员培训,结合不同特点和工作需要,因时、因地、因需、因人安排培训。以新入职辅导员培训为例,主要以体验式培训为主,采用“小组+导师”模式,通过军训观察、班会课程设计、学生工作案例报告等形式,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发现并解决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熟悉工作内容,掌握工作所需的基本理论、技能和方法。培训中,辅导员不无感慨地说,“辅导员这个职业带给我们的所有困惑,都将引领我们不断去思考关于‘人’的所有命题,只要我们细细品味、积极面对、耐心等待,迎接我们的将是内心的丰盈、生命的成长和关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最美诠释。”

  此外,学生工作党委、学生工作部多方搭建平台,鼓励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务中磨炼、总结、提升。2015年,辅导员团队合力撰写的《华东师范大学辅导员工作手册》梳理了辅导员工作的基本内容、基本规范和基本程序,为辅导员队伍建设走向规范化奠定了基础;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第一届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吸引了校内辅导员参加,辅导员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设计班会课程内容并进行独立讲授,围绕学生寝室矛盾、学业障碍、生活困难、职业规划、心理问题等复杂性、多变性、现实性问题进行回应。正如校党委副书记方平老师深情表达的那样,辅导员不仅要有深厚的职业情怀,更要有卓越的职业能力,要始终以真诚的态度和真挚的感情对待学生,履行立德树人使命,践行责任,以爱育人。

陶婧和俞虹是华东师范大学200多名辅导员中的一份子


多方助力,凸显精细化育人导向


  辅导员队伍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应当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我校历来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通过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管理创新与制度配套,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内涵式发展,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讨会为依托,沉淀研究成果。历时29年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年会,是上海高校中坚持最久的校级思政理论研讨会,每年收到百余篇投稿论文参评。在年会中系统总结年度思政理论研究和辅导员队伍建设成果,总结理论资源和实践成果,推动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以科研反哺实践,提升育人质量。依托思政年会和辅导员工作课题传统,华东师范大学辅导员队伍中出现了“科研型辅导员群”。近年来,我校辅导员沈晔、庄瑜分别获得2014、2015年度“上海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2016年度我校有12项课题获批立项为上海学校德育研究课题,其中德育理论课题2项、德育决策咨询课题2项、德育实践研究课题8项,立项数排名上海高校第二;2016年我校7项成果获得第十二届上海高校辅导员论坛一、二、三等奖,在上海高校中名列前茅。

  我校始终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坚持以提升辅导员育人能力、引领学生成长、浸润师大文化为主旨,给政策、建机制、搭平台,不断提升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