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行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专题研讨会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发布时间:2016-12-12浏览次数:95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扎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12月10日,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思想政治课研究》杂志社共同主办“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专题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河海大学、上海大学等全国各地30多所高校及《探索与争鸣》《思想理论教育》《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等学术刊物的60多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共同学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的创新发展。会议由华东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建新主持。

  华东师大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顾红亮,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副主任宗爱东先后致辞。顾红亮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的“三个因”、“三个遵循”等对思政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全国高校思政工作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宗爱东回顾了近年来上海市各大高校思政课的开展情况,并介绍了上海市思政工作改革的新思路。

  与会专家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进行了深入解读,就会议精神如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体系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佘双好教授梳理了习近平有关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结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面临着拓展学科领域、丰富学科内涵、增强学科特色、提高学科水平等建设任务。华东师大邱伟光教授,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角度,详细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的理论创新点,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关键在于立足生动、丰富的社会实践,以科学实践观为指导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尤其要重点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在实践中要实现主客观的统一,在实践中创新、提升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复旦大学董雅华教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关键在于打破既定的思维定势,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平台。河海大学孙其昂教授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存在的挑战,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需要做到“四补”:“补全”、“补短”、“补弱”和“补深”。

  此外,不少专家就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如何贯彻到高校思政课建设进行了充分、热烈的讨论。华东师大齐卫平教授提出,在高校思政课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需要讲好中国故事;并从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素材和如何讲好三个方面作了阐述。上海大学李梁教授从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关系,讨论了思政课教学活动的特殊性。上海师大石书臣教授认为,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谨防陷入话语陷阱。华东师大杜玉华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应体现科学性要求,特别是研究方法要科学,注重本学科研究对象的边界问题。华东师大郝宇青教授就新媒体载体不断创新的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有效传播的方法及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华东师大许瑞芳副教授从中国传统哲学汲取思路,以“道”与“术”辩证法思考思政课理论与方法关系问题,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路径的内在互通关系。

  与会的学术刊物负责人还围绕如何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做好学术刊物的导向性、学术性和服务性进行了探讨。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深刻回答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指导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打响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令枪”,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文件要求,不断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