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五项成果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

发布时间:2013-04-22浏览次数:66


419日举行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校三项成果分获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成果获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信息学院段纯钢教授等人完成的“极化类薄膜材料的磁电耦合、隧穿输运及光电特性”项目获得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课题研究者针对铁电体和多铁体等极化材料的物性耦合及表征手段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创性工作:(1)在磁电效应机理研究方面:通过理论计算发现在铁磁金属中存在表面磁电效应并被实验证实;发现半金属的表面磁电系数是一个普适物理常数,独立于材料结构和化学成分;(2)在复合型多铁性隧道结研究方面:对多铁性隧道结的输运行为作出权威的理论诠释,预言了四态现象并被实验证实;(3)实现了铁电及多铁氧化物薄膜的制备,发现了氧化物薄膜光电跃迁规律。19篇研究成果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Nano LetterApplied Physics LettersPhysical Review B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成果被ScienceNatureN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以及Advanced Materials等顶级学术刊物引用近200 次,研究工作得到了多位自旋电子学和多铁体研究权威专家的肯定,在国际上对电控磁性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曾和平教授团队完成的“单光子探测关键技术与仪器开发”项目获得技术发明二等奖。不断提高光电探测灵敏度,建立单光子水平超灵敏光电探测技术方法,已成为光学研究前沿,更是一个国家不断提升辐射探测能力的重要发展方向。该项目针对信息安全、量子调控、航空航天灵敏探测、红外探测等国家重大需求,开展技术攻关,形成了两个主要的发明点:(1)发明了噪声平衡抑制的近红外单光子探测技术,解决了InGaAs APD 噪声大、效率低、工作频率低等普遍性难题;(2)发明了红外单光子频率上转换探测技术,突破了红外单光子探测目前面临的一些亟待突破的瓶颈,研制成功目前国际上噪声最低、灵敏度最高的单光子频率上转换探测系统。项目组先后提供38台单光子探测仪供国内十余家国内一流科研机构应用于保密通信、空天灵敏光电探测、量子时间同步、卫星激光雷达、量子调控、信息安全等重要应用领域,满足了国家信息安全、航空航天领域对灵敏光电探测的迫切需求、提升了我国量子通信技术国际竞争实力。

言语听觉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黄昭鸣教授团队完成的“言语听觉障碍儿童康复技术及其示范应用”项目就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结合现代康复医学的新理念与新技术,开展特殊儿童综合康复技术的研究并在言语听觉障碍儿童康复研究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1)在基础研究方面:首次系统建立了言语病理模型,为汉语体系中的言语障碍患者的早期发现、诊断和干预提供了基础依据,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言语听觉康复理论;(2) 在康复技术与方法创新方面:项目组利用电生理、语音信号数字处理、喉内窥镜以及图像信号数字处理技术,研制了言语障碍测量仪与言语矫治仪,建立了言语功能评估标准,为言语障碍的诊断提供了依据;构建了符合汉语言特征的言语语言康复RPRAP 模型,提出了呼吸障碍、发声障碍、共鸣障碍的促进治疗以及口部运动治疗等一系列临床康复方法,为言语障碍的诊断和矫治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方法。(3)在应用示范方面:首次提出“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新模式并将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建立了首批18 所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实验基地,培训了1618 名校长、127 名骨干教师,辐射全国1700 余所特殊教育学校,为2 万人次言语听觉障碍儿童提供了康复治疗,切实提高了特殊儿童的康复水平。

另外,由陈吉余院士等人完成的“长江特枯水情影响上海淡水资源安全的关键评估技术及其应用”和曾刚教授团队“崇明生态岛建设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关键技术”两个项目获得科技进步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