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精神家园共同构筑

上海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系统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十八大报告

发布时间:2012-11-23浏览次数:53


  本报记者集体采写

  连日来,上海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系统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的十八大报告并展开热烈讨论。大家表示,要结合上海实际,加快创新、深化改革,不断夯实民生之基,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为实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而奋斗。

 创新驱动争科学发展之先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摘自十八大报告

  市科技党委副书记、市科委副主任陆晓春表示,报告中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屋建瓴,科技界上下倍受鼓舞,豪情满怀。

  上海正积极推进创新药物研发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目前已有11个创新药物获得或即将获得生产批文,9个创新药物处于3期临床试验阶段,21个新药获得临床批文,近40个新药进行临床前研究,其中不乏1类原创新药。由上海和北京牵头的“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专项,也取得了重要的自主创新成果。今后,上海科技系统将进一步结合实际,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贺荣明说,10年前,科技部“十五”重大科技专项100纳米高端光刻机研制任务落户上海。经过10年不懈努力,上海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填补了国内光刻机在该领域的空白,并且在国际同类产品中处于先进水平,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光刻设备的总体设计技术、集成技术和关键单元技术,形成了系列产品。光刻机十年发展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是上海科技界创新实践、跨越发展实际行动。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撑。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表示,将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质量和效益,提供更令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实现我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作出更大贡献。作为拥有“产学研合作”优良传统的高等学府,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指出,要深刻领会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论述,切实将这一指导思想落实到学校办学实践中,贯穿于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挥好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国家和上海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创新驱动力。

 深化改革为和谐社会奠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摘自十八大报告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说,近年来,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不小成绩,硬件改善已基本完成,剩下的则是内涵发展方面的瓶颈和体制机制“硬骨头”。比如,上海已经建立了“绿色指标”体系,在学业质量评价领域取得了突破,但其他如教学方式、学习动机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还有不少亟待突破。“在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我们要以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检验教育工作的最高标准;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深化推动改革,让老百姓体会到切切实实的教育改变。”

  上海教育功臣、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说,报告明确提出人人成才、人尽其才,这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鼓励孩子多元发展、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不同类型的人才,将引导我们改变教育理念、改善教育方法,尊重孩子的差异和特长,提供更多元的选择和愉悦的学习经历。

  卫生系统的广大医务人员表示,要以上海2300万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积极推进医改。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利用,建立有效的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合作机制。上海已把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建立家庭医生制度作为两个主要抓手,对医疗服务体系进行重构。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顾玉东教授说:“作为三级医院医生,到基层服务,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人才,应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另一方面,上海将重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尤其是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重点是以破除“以药补医”为切入口,推进医药分开机制、药品采购供应机制、投入补偿机制、医保支付机制、监管评价机制、医务人员薪酬机制等综合改革。

提升自信共建文化强国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摘自十八大报告

  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基本导向,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十年来,上影集团和上海电影取得了长足发展,诞生了一批主流佳作,跨区域的市场经营令上影在全国86个城市拥有200多个影院、1000多块银幕,票房突破17亿元,产值实现2个亿。展望未来发展,任仲伦表示,电影因其表现形式的特殊更容易走向世界,这就要求电影人站上“文化走出去”的第一线,不断提升中华民族在世界的文化影响力。

  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吴孝明正带一批剧目,到北京参加“全国优秀剧目晋京展演”,他表示,“演艺界同仁首先应该增加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觉,在实际工作中打造传得开、留得下的原创作品;但同时,我们还应在自信中寻找差距。中国要发展,必须与世界接轨,文化也是一种力量,我们要实实在在地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贡献。”

  上海市文联主席施大畏说,文化应具备三要素:有魅力的价值观、有动力的管理制度、有吸引力的文化样式。当前,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为艺术创作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源泉,鼓励艺术家们创作出有吸引力的文化艺术作品,感染人、激励人。“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也是民族的血液,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都是灵魂工程师,就必须有这方面的担当。”

  这几天,以“乡土丹青画中江南”为主题的农民画展正在上海展出;几天前,一年一度的亚洲艺术盛会——上海艺博会圆满收官。上海市美协秘书长陈琪说,这些展览面向的,都是热爱艺术的普通人,“我们要为普通人提供更多的艺术平台,更多一展身手的机会。十八大提出的文化强国建设目标是实实在在的,也一定能实现。”

  《解放日报》日期:2012年11月14日版次:03  作者:解放日报

  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2-11/14/content_9186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