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研究论点摘编(一)

发布时间:2008-09-09浏览次数:77


教职工理论学习参考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编号:200809032008年8月28(星期四)



       为深入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开展充分讨论,进一步凝练方向,明确大学文化建设的具体目标和建设内容,做好我校大学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划,我们整理摘录了部分专家的观点,供学习参考。

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研究论点摘编(一)


  周济部长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的演讲

  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的文化建设。要大力弘扬追求真理、培养人才、繁荣科技、服务社会的大学精神,倡导勤奋学习、勇于创新、潜心研究、严谨治学的良好校风,建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要继续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坚决克服和摒弃学术浮躁,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开放、和谐的良好学术环境。

来源:教育部公报


  加强大学文化研究 推进大学文化建设

  大学文化研究和建设,关键是积极进行文化创新。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总结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建设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大学文化内容,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文化可分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大学文化研究和建设,还要坚持文化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在承认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不同特点的基础上,研究科学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人文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在大学文化及其教育中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互结合、综合、融合的机理,以及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建设理应走在全社会前列。我们要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刻苦钻研,潜心思考,不懈探索,在大学文化研究上争取创造新成果,得出新结论;在大学文化建设上争取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为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袁贵仁:《中国大学教学》


  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

  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的核心文化,它是大学文化主体长期实践经历史的积淀、选择、凝练、发展而成的,高度成熟并为大学成员一致认同的深层次的主体文化。精神文化的建构,主要通过大学的使命、校训、校风及名师文化等文化要素形成和成熟而起作用。

  所谓大学使命是人们对大学组织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一种认定,亦是人们对大学组织应有价值的一种判断和要求。有时它完全以大学组织的宗旨、目的和理想表现出来。任何大学不论其大小都应当有自己的使命,并在使命确定的基础上,明确大学的方向、目标和任务。大学使命就是大学的文化使命,是大学文化的精神所在和价值取向。世界名校之所以卓尔不群为世界大学的学术领袖,就在于他们始终坚持:探求真理和学问是大学的核心价值。剑桥大学经久不衰的原因是她从未放弃自己“通过追求国际最高水准的教育、学习与研究,从而对社会做出贡献”和“思想和表达的自由,避免歧视”的文化使命。

  所谓校训则是经由大学提出的对学生的道德要求、行为约束、品行养成的训诫,反映了大学的理想和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大学对学生的一种期望和要求。一个能反映学校文化核心、抓住大学文化灵魂的、言简意赅简练精深的好校训,在长期的学校文化实践中一经师生共同接受并加以自觉弘护传承,就会演化为代表大学整体价值追求的主体精神,并以学校主体文化的形式居于大学文化的最高层次,凝固成沁人心灵,具有强大感召力、渗透力的大学文化主旋律并酿为大学持久传承的精神财富和文化传统。如哈佛大学的“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柏拉图为友,与真理为友”,西南联大的“刚毅坚卓”,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东南大学的“止于至善”,台湾淡江大学的“贵在做人”等都很好地反映了这些大学的精神向往和价值追求,从而深入师生人心并激励他们努力实践之,这就是精神文化的力量。

  所谓名师文化指由著名教授教书育人及其生活轶事形成的一种大学文化。在大学文化的建设中,教师的作用不可低估,不仅在于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文化传递者,还在于教师是相对稳定的非流动的大学主体,他们的人品学识是一种最直接的影响学生的力量。如同我们难以想象“若没有牛津、剑桥大学,英国还是我们心目中的英国吗?失去了哥廷根、莱比锡、柏林、海森堡等大学,德国的哲学、科学、艺术还剩下多少?如果没有北大、清华大学,我们怎么看现代中国?”一样,我们也很难想象若没有梅贻琦、梁启超、朱自清、潘光旦、刘仙洲、冯友兰、吴有训、华罗庚、钱三强、张光斗等等一大批名师,清华还是清华吗?若没有蔡元培、胡适、蒋梦麟、陈独秀、李大钊、梁漱溟、辜鸿铭、刘师培、俞平伯、马寅初、季羡林等,北大还是我们心目中的北大吗?没有教授就不成其为大学,没有名教授也就不成其为名大学。西南联大办学时间虽短、条件虽艰苦,但却培养了一大批闻名中外的卓杰人才,原因就在于西南联大拥有一大批人格高贵、学有造诣的著名教授,他们以自己艰苦奋斗、严谨治学、崇尚真理的精神和态度,营造了有利学生艰苦玉成的优良校风。对此杨振宁、李政道至今耿耿于怀联大的学生岁月,并矢志不忘联大师长们给与他们的精神和文化恩泽。由于师生间有不同寻常的感情,因此教师的治学态度、方法及人格魅力更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名师文化的培育、营建和传颂,是大学精神文化的一项重要组成。

——眭依凡《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8月8日


  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大学文化建设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有助于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学作为知识的集中地,是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大学文化建设对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大学文化是人类先进文化成果的重要部分,大学不仅用先进的文化培养各种优秀人才,而且在此过程中将其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和文化精华、高尚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等源源不断地传递到社会,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元素。其次,大学作为文化中心,是各种文化沟通和融合的桥梁。通过批判地吸纳大众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彰显主流文化、交流借鉴世界先进文化等,对社会文化起着积极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是引领社会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力量。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和谐大学文化建设,是推进全社会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和谐校园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是和谐文化题中应有之义。大学能够有效地创建和谐的大学文化,发展高雅的大学文化,既可以充实和丰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又可以引领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有助于推进文化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保障。大学是充满创造力的思想熔炉,创新文化是大学的崇高使命;大学是文化生产、创造和发展的主体,大学的师生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群体。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就要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在文化创新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通过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的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深入回答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增强科学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施达轩《中国教育报》2007年11月15日第9版


  明确方向、共同研究、创新发展

  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的培育都离不开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突出,这要求我们的思想教育在发扬好的传统的同时,要不断改进方式方法,提高说服力和感染力,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尤其要认真探索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交往,要认真总结、研究如何发动学生自己组织健康向上的活动,为学生的交往与自我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交往所具有的平等性、随意性和非强制性,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精神。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自由、有所依附,又有所约束的环境和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开阔自己的视野;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学会阐明、倾听,理解、尊重同伴,平等地接纳他人,在实践与对话中成长、成熟,成为既有鲜活个性又关爱他人、关注团体、关心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人。

  我们要创造和发扬与时俱进、追求卓越的文化。时代发展了,大学的精神和文化也在发展。我们要努力成为“新知识、新视角、新技术和创新性方法的创造者”,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弘扬和发展大学精神做出应有的贡献。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在2006年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


  大学文化建设是大学战略规划的重要环节

  2006年1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提出四个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密切关系。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科技部部长徐冠华说,文化是科学技术进步的母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声。先进生产力往往是在最适宜的文化环境里实现突破。  

  欧洲文艺复兴高举理性和人文主义的旗帜,突破了中世纪宗教的束缚,带来了文艺空前的繁荣,也促进了科技的重大发展。当前中国要抓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没有文化创新和创新文化的氛围是很难实现重大的突破。创新文化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大学创新重要的动力源泉、思维导向和不可或缺的学术氛围。

  在大学里创新文化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人为本的理念;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崇尚创新、追求真理的精神;积极活跃的学术氛围;讲求质量而又宽容失败的评价体系;信任、平等、开放、合作的学术平台和人际关系;民主参与的决策机制等。

  为了有利于创新文化的形成,要着力构建创新型大学文化的价值体系。消减大学功利化、工具化的倾向,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日新”、“革故鼎新”、“与日俱新”、“自强不息”、“不拘一格降人才”等优秀理念,同时突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僵化和保守观念;要深入研究、借鉴国外创新文化,推进学术自由与社会责任、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和谐统一,以构建有利于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文化氛围。上世纪90年代初苏东剧变以来,西方乃至世界上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即不管你是否喜欢资本主义,你必须得接受它。“资本主义不可超越”,一时间成为西方国家流传的一种观点和情绪。然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旗帜的当代中国,以其迅速发展的巨大事实改变了世界的看法,使社会主义“历史终结论”破灭。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归根结底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不是一种政治姿态,而是扎根于中国实践沃土的鲜活经验,它表明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科学社会主义共命运。

——胡显章在2006“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北京论坛上的发言


  给大学文化建设以更大的关注

  在社会变革不断加速的今天,更多的大学面临着双重的困境:一方面,短暂的建校历史并没有形成真正的有特色的大学精神;另一方面,学校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冲击,高等教育大众化积累的矛盾逐步显现。这双重困境使大学精神日益衰微。有学者指出,当前中国大学精神衰微现象有以下几种表现:人文精神的滑坡和文化品位的下降;办学目标的功利化倾向;作为教学和学术自治中心的地位没有得到确认;缺乏鲜明的个性和独到的治校理念。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廖小平认为,在高扬学术精神的旗帜下,至少具有以下具体的大学精神,才能应对现代中国大学所面临的建构大学精神的挑战。(一)民主精神和自由精神。(二)独立精神和超越精神。(三)教化精神和神圣精神。(四)民族精神和世界精神。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