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的概括揭示了普世价值,弘扬了人类的理想。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必然提供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经验,她是中国的软实力,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文化自信。
怎样理解文化的和谐,是简单化地倡导“和而不同”,无原则地附和价值多元化吗?《左传》以“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制羹为譬喻,讲相济相用的道理,但并未全面完整指出多样性将如何统一,百味杂陈那是怪味汤,可见,容纳不同并不必然就是和谐。再者,由“不同”所达致的所谓“和”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类别,辣椒多了是川味,糖为主是苏味。封建主义的文化或资本主义的文化,就其自身而言也是自成体系、和谐自足的。而我们要构建的文化和谐,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毛泽东同志认真分析和总结中西文化、新学旧学之争的过程及其因缘,在肯定以新学、西学为基本内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积极作用的同时,对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主义文化作了断然的否定,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科学主张。其基本点是:第一,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而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去领导;第二,这种文化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任务相适应;第三,这种文化具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特征和基本内容。这些思想,构成了毛泽东同志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科学定义。它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清晰地阐明了什么是新文化,也就是中国社会发展所要求的先进文化的问题。沉渣泛起的迷信活动,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也是一种文化观念。各种文化观念、现象的所谓“和平共处”、和而不同,无差别,无冲突,无斗争,这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在构建和谐文化时,要防止片面的“文化宽容精神”。多元之上有一元的灵魂,不同之上追求的是大同理想。我们的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的先进文化,这一点要旗帜鲜明地坚持。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到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创造性地把中华民族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与新的时代要求结合起来,成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核心价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的概括同时也揭示了普世价值,弘扬了人类的理想。中国共产党人的这一理论创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也是对世界文明成果的借鉴集成,既是对中华民族历史上创造的优秀文化思想资源的现代转化,也是对当代中国富于创新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展开。文化学者说文化是一种物质上、知识上和精神上的整体生活方式。和谐的生活方式是值得追求的,是有吸引力的,一个富强文明的大国十三亿人民的文化实践及其实现形态,是任谁也无法忽视的,是一个无比伟大的事实存在。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必然提供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经验,她是中国的软实力,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文化自信。
《文汇报》 2006年11月13日 第06版 作者:林在勇(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