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宇市长《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发布时间:2004-04-04浏览次数:75


  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  建立新型产业体系

  今后五年,上海要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把握国际产业升级与转移加速的新趋势,大力发展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产业,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保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积极主动适应服务贸易扩大开放的趋势,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的能级和层次。

  进一步强化国内金融中心地位,加快向国际金融中心迈进。配合国家金融监管部门,稳步推进金融领域对外开放,发展新的金融产品,集聚新的金融资源,基本确立金融在上海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运作中的核心作用;基本确立国内外金融机构主要集聚地的地位,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外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体系;基本确立国内体系完善、辐射力强的金融市场中心功能,成为资本营运中心和资金调度中心;基本确立公开、公平、公正的金融发展环境,全面实现金融市场的有序运行和依法监管。依托上海大口岸优势,建成洋山深水港、外高桥、浦东空港、西北等物流园区,引进国内外著名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成为现代物流产业的重要基地。

  继续推进商业布局结构和经营业态调整,加快构建国际购物中心,增强现代商业集聚、辐射能力。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优化房地产开发结构,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整合会展资源,打造享誉世界的会展品牌,成为重要的国际会展中心。重点发展商务、文化和休闲旅游,建设大型主题公园,拓展都市旅游业。加快会计、审计、法律等专业服务业和社区服务、后勤服务等社会服务业的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推进工业新高地建设。基本建成四大产业基地。微电子产业基地要新建一批集成电路生产线,形成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基本建成全国规模最大、技术领先、世界水平的集成电路生产和研发基地。国际汽车城要基本建成集整车与零部件制造、研发与科教、贸易与物流、汽车竞技体育与汽车旅游于一体的、具有国际水平的综合性汽车产业基地。上海化工区建设要以乙烯、聚碳酸酯、异氰酸酯三大系列产品为主体,集聚众多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基本建成工艺先进、生态和谐、效益领先、国际一流的石化基地。精品钢铁基地要以国际一流钢铁企业为样板,基本建成我国最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品钢生产基地与出口基地。现代装备制造业是增强工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要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加快提高成套成线装备和零部件制造能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要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等新兴产业,重点抓好集成电路、电动汽车、中药现代化等一批重大项目。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广就业、清洁型的都市型工业。

  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中心城区要加快发展高增值、强辐射的现代服务业,努力增强国际大都市的综合服务功能;郊区要成为我国现代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与长江三角洲共同构造面向国际的现代工业走廊。建设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是上海新一轮优化产业布局的重要举措,要按照起点高、规模大、模式新的要求推进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和出口加工的新型产业基地。

  进一步优化工业区布局结构,促进工业集中布局。继续科学规划和引进一批重大功能性项目,带动产业功能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大力提升城市功能。把握全球信息化发展趋势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加快信息化是上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要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2005年使城市信息化水平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平均水平,2007 年基本形成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技术应用集约化的格局,初步构筑“数字城市”的基本框架。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全市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和管理中的应用。以骨干企业为载体,发展电子商务。大力推广使用银行卡。加快“电子口岸”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普及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加快建设城市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和智能化交通系统,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进一步推动电子政务建设。做好社会保障卡、公共交通卡等项目的功能拓展和应用推广工作,完善社区信息服务网络,加快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继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环境建设。推进新一代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国际出口带宽,增强上海作为亚太地区重要通信枢纽的地位。连接全市超级计算机,形成海量存储和网格运算能力的共享环境。推动各类网络的互联互通,促进话音、数据、视频等多种业务的融合发展。增强城市整体的网络覆盖和普遍接入能力,增强重要信息系统的容灾备份能力,加强郊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信息化规范和标准。加强信息安全工作。积极发展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要重点推动浦东软件园等软件产业基地的建设,强化软件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软件业的跨越式发展。信息服务业要在加快发展增值业务的同时,利用数字电视平台、移动通信平台和宽带多媒体平台,带动内容产业发展。

  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要以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全面构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良好的生态体系,为增强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提供坚实支撑。加快以“三港、两网、一江”为重点的十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完成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推进二期工程建设,基本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完成浦东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建设,完善枢纽功能,初步确立亚太地区国际航空枢纽港地位。建设浦东铁路,建成上海铁路南站,形成重要的陆上交通枢纽。集中力量基本建成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并结合重点城镇和产业布局调整,有序建设市域轨道交通。继续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基本建成市域高速公路网,实现153060  目标。建成中环线,改造内环线,建成以三环十射为骨架的中心城快速道路系统。继续加快越江通道建设,全面建成卢浦大桥、外环隧道等越江工程。按照百年大计、世纪精品的要求,全面建设四个重点区域,有序推进黄浦江两岸地区综合开发。基本建成城市天然气主干网和多气源保障系统。继续贯彻拆、改、留并举的方针,有序推进新一轮旧区改造,加强物业管理,不断提高市民的居住质量。以实施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为核心,加大环境建设力度。推进以苏州河综合整治二期为重点的全市河道治理工程,加快污水收集管网和大型污水处理厂建设,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70%以上。加大黄浦江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全面实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替代,严格控制和治理机动车尾气和扬尘污染,空气质量指数二级和优于二级天数占全年比例达到85%-90%。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重点,中心城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郊区基本建成生活垃圾收集系统。继续推进市区大型公共绿地和郊区大型片林建设,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基本形成环、楔、廊、园、林相结合的绿化系统和黄浦江、苏州河、延安路景观生态走廊,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7%,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20%。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继续推进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基本完成吴淞、桃浦、吴泾工业区整治任务。增强区县经济整体竞争力推进郊区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要按照“围绕城乡一体化、加快农村城市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市民化”的要求,加快郊区发展,完善“两级政府、两级管理”体制,进一步发挥区县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高标准、高水平推进郊区城镇建设,着力提高郊区城市化水平。重点突破、政策聚焦,加快试点城镇建设步伐,初步建成风貌各异的现代化城镇。高质量完成郊区城镇规划编制任务,积极有序地推进郊区小城镇建设,合理归并农民居住自然村落。积极落实各项促进郊区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推动工业、人口、土地的集中。调整现有工业区布局和功能定位,整合乡镇工业区,加强工业区发展与重点城镇建设的结合,引导工业项目向重点园区集中。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和农民子女“农转非”工作,鼓励人口向城镇集中。探索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有序规范流转机制,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郊区耕地基本形成林木花卉、园艺蔬菜瓜果、优质粮油各占三分之一格局的要求,落实农业布局规划,加快退耕造林。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拓展农产品国际市场。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就业,确保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加大对远郊的扶持力度,增强远郊经济实力。给予远郊更多的政策支持,在嘉定、松江、青浦等园区进行降低商务成本试点,完善投资环境,增强竞争优势,积极培育远郊特色经济。加大对远郊教育和其他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支持高中教育相对薄弱的崇明、奉贤、南汇和金山各建一所市级重点高中。高起点编制崇明发展规划,建成崇明越江通道,建设崇明东滩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的关系,加快崇明、长兴、横沙三岛发展。增强中心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明确中心城各区的功能定位,促进中心城区错位发展。继续加强产业发展导向,按照“一业特强、多业并举”的要求,积极发展都市型工业和社会服务业,加快形成区域特色经济。加大对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地区的投资建设力度,推进中心城区协调发展。加快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增强城市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上海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必须大力加强科技创新、教育创新,加速培养和集聚创新人才,增强城市的综合创新能力。

  大大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原始性创新,围绕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加快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争取在生物、信息技术等优势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增强知识生产和知识服务能力;建设若干项重大科学工程,推进集成电路、生物芯片、动物医学等一批重要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鼓励大型国有企业、合资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开发先进适用技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工作。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继续完善科技投融资体制,加快建立风险投资体系;继续实施“聚焦张江”战略,推进“一区六园”等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加速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孵化;鼓励技术、知识、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加强教育创新,加快教育发展。全面推进高校布局结构调整,构筑以复旦大学为核心的杨浦大学城,进一步建设以上海交通大学为重点的闵行紫竹科教园区以及松江大学园区、南汇科教园区,做精做强若干所重点特色高校和一批强势学科。提高研究生培养比例,扩大本科生招生规模,发展留学生教育,2007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以上。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建成若干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继续深化素质教育,实现全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建设学习型城市。扩大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推进办学主体多元化。推进人才战略,构筑人才高地。积极探索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机制,完善居住证等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吸引优秀人才来沪创业。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激发各类人才的活力。加强人才国际化,引进和造就一批有世界影响的经营和管理人才,汇聚一批瞄准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际科技前沿的优秀科技人才,进一步通过高、精、尖项目吸引拔尖人才,不断增强上海的人才优势。  

  “引进来”和“走出去” 相结合开创服务全国、融入世界的开放新格局要顺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在融入全国、服务全国中加快上海发展,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局面。继续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创造利用外资的综合优势。积极引进外商投资大项目,并向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四大产业基地及国家级、市级开发区集聚。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股,加快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和采购机构。把利用外资更好地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管理水平、扩大外贸出口结合起来。发挥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主体作用,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走出去”,培育一批我们自己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探索收购兼并、与国际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等新的境外投资方式。鼓励上海企业收购或控股境外工程承包公司、与国内外企业组成高水平联合体等新的方式承包境外工程项目。加快建设海外营销网络和研发机构。深入实施科技兴贸和市场多元化战略。进一步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高层次、高技术的加工贸易,发展电子制造服务企业。巩固传统市场,积极开拓俄罗斯、东欧、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加强各类对外贸易纠纷的预警、应对能力。继续推进“上海跨国采购中心”的建设。继续推进“大通关”工程,进一步提高口岸工作效率和服务功能。加强国内经济技术合作。积极探索同长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流域联动发展的新路子,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产业布局、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加强合作与协调,优化区域发展环境,形成合理分工、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格局。加大对口支援工作力度,积极探索参与西部开发的新形式,把上海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同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广阔的优势结合起来。浦东新区要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列,继续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发挥先试先行优势,大力营造基础设施完善、服务良好的综合发展环境,提高外向型经济的层次、高科技产业的能级、现代化管理水平,建成外向型、现代化、多功能的浦东新城区。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增强国民经济整体活力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快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和国有企业改革,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按照管理、营运、监督相分离,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进国有资产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逐步退出,转向先导性、基础性、公益性领域,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在这些领域的集聚,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加快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培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争取若干家企业跻身全球500强。

  加快国有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造,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建立职业经理人队伍,探索股权、期权等新的分配方式,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实施国有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深化集体资产体制改革,推动集体企业改制和改组。积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消除所有制差别。依法保护私人财产。积极吸引国内民营企业入驻上海。鼓励个人、私营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构筑社会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标本兼治,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强化市场日常监管和制度建设,形成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药品监督和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加强安全生产监察、监督和管理。建成面向个人和企业、覆盖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社会诚信体系,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经济环境。加快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机构的发展,形成适应上海产业发展特点的中介服务体系。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要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维护和保障群众的根本利益。完善“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机制。各级政府要把增加就业岗位和控制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构筑促进就业的社会责任体系,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开辟就业门路,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力。

  大力发展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落实援助就业困难人员政策,健全市、区(县)、街道(镇)、居委四级就业服务网络,完善社会化的职业培训机制。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保、医疗、医药联动改革,按照保证医疗、减少浪费、促进发展的方针,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转变公立医院的投入和补偿机制,扭转以药养医,组建管理科学的医疗服务集团,改善公立医院服务质量。大力推进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积极发展医保定点药店。深化卫生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多元办医,发展多层次医疗服务。巩固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推进大病统筹,扩大覆盖面,逐步把合作医疗发展成为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在试点的基础上推进小城镇社会保险,提高郊区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基金多渠道筹措机制,发展补充保险、商业保险。按照组织在政府、支撑在社会、工作在基层、落实在社区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帮困体系,继续推进廉租住房制度,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积极发展社会慈善事业。

  进一步完善社区建设和社团管理,建立市民参与的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平等协作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增强社区的公共服务功能,探索建立职业社会工作者制度。继续加强老龄工作,健全为老服务体系。继续做好社会福利工作,发展残疾人事业,创建全国无障碍设施示范城市,办好2007年世界特殊奥运会。做好拥军优抚安置工作,更好地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继续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工作。

  推进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创新,做好人民来信来访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构建现代警务机制,建立上海城市应急联动中心,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体系提升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提高市民综合素质,为上海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于培育上海城市精神,不断创新精神文明建设载体和内容,全面塑造上海市民的新形象。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提高市民整体道德水平。深入开展诚信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科普教育,继续开展文明小区、文明村镇、文明城区等创建活动,扩大志愿者队伍规模和服务领域。推进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创新。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高水平组织国际性重大文化活动,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建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在人民广场、陆家嘴—花木等地区,建设具有特色和集聚效应的核心文化圈,建设东方艺术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和一批社区文化中心。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努力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加快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集团化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体育、卫生事业,提高市民健康素质。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全力办好世界杯女足赛、一级方程式世界锦标赛、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等重大体育赛事。全面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配置卫生资源。加强公共卫生工作,强化疾病预防控制,深化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增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全科医生培养,逐步实现常见病、多发病首诊在社区。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医院,发展医学重点领先学科,加快中医药发展,提高卫生科研水平。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要坚持积极行政、有效行政、依法行政,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不断提高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水平。按照强化、弱化、转化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将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加强综合调控,完善规划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土地调控机制,提高政府在社会公共资源配置上的引导力和控制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建立规范的行政审批制度。实行政资分开和政企分开,市政府各部门与所属企业和中介机构脱钩,将委办局的职能转到面向全社会和全行业的管理和服务上。理清政府与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的职责,增强其独立性与自律性。推行事业单位改革,用三年时间,将行使具体行政行为的事业单位过渡为行政事务执行机构,加强执法、监管职能。加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共财政框架。围绕社会公共需要确定和调整财政收入、支出的总量与结构,加大对公益性、基础性领域的投入。推进以部门预算、国库直接拨付和政府采购为重点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强预算约束、审计监督和税收监管,建立政府性资金集中管理制度。进一步发挥财税政策的导向作用,优化市与区县的财力分配办法,加大对困难区县的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区县均衡发展。继续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政府依法办事能力。

  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建立重要行政行为听证会制度,提高行政立法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深化执法体制改革,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综合执法工作,在深化文化事业领域综合执法的同时,探索城市管理和经济管理领域的综合执法。坚持和完善民主法制建设,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重视和发挥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把评定政府工作绩效的权力交给人民群众。努力建设一支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高素质公务员队伍。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重在治本、重在建设的廉政工作要求,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发挥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逐步建立规范、公开、透明的公务员工资分配制度。

  摘自: 2003年2月18日 《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