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居民咋那么爱学习?华东师大持续推进社区​行动计划

发布者:陈春常发布时间:2021-11-25浏览次数:77

 今年十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第五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上,上海首次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奖,也成为今年中国唯一获奖城市。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优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组成部分,被纳入学习型城市的战略中。一起来看华东师大团队深耕上海社区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

上海2400万居民为什么这么爱学习?听华东师大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李家成回答

   2020年初,上海市教委委托华东师大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具体统筹推进该项目以来,项目组有机整合学校师生力量,积极联结全市社区教育系统,围绕社区可持续发展教育集中系统推进,为新形势下上海学习型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为推动上海全球学习型城市建设贡献了华东师大的智力支撑。

发挥智库功效,主笔《上海可持续发展教育社区行动计划(2020-2021)》

  作为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成员城市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设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专题的协调城市之一,上海与德国汉堡市、芬兰埃斯波市共同负责该组100多个城市的全球统筹工作。协调城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推进理应成为专题组内的工作榜样。

 

2020年9月,由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牵头制定的《上海可持续发展教育社区行动计划(2020-2021)》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平台向全球正式发布

  为此,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积极发挥智库功能,在研究国外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与理论、上海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现实基础上,形成了《上海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2020-2021)》中英文版,得到市教委的肯定。行动计划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官网发布,同时在市教委的领导下终研院承办了项目推进工作的国际会议。

组建工作网络,承担好社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学术领导

  上海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社区行动计划包括健康教育、和谐发展、环境教育、职业能力四大模块,内容领域之宽广需要联结广泛的社区教育系统网络。

  为此,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充分利用既有的校外青年研究员制度的力量,以点带面,以具体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为依托,很快将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网络拓展到全市十来个区的社区学院和街镇社区学校、老年学校。

 

项目组赴浦东新区三林社区学校举行绿色课程专题研讨

项目组赴徐汇区社区学院研讨案例

  在这个过程中,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积极搭建交流平台,每月组织研讨活动,推动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之间的往复沟通,形成了稳定的工作推进机制。

做中学学中做,打开可持续发展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华东师大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奉行在使用中培养人、在职场继续学习的终身学习理念,积极打开社区教育师资培训新模式。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上海2019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网络之后的新工作,依托项目平台,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通过各种研讨会、交流会,持续推动相关理论和学术话语的现场培训,先后有40多位基层社区教育工作者进入项目组,着手开展本土案例研究工作。

  在协调城市轮流承办的国际协调组的学术交流会议上,来自浦东、闵行、静安、徐汇、普陀、金山的社区教育工作者直接参与国际对话,进一步锻炼了上海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国际交流和对话能力。正是在项目的持续推进中,一线基层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国际交流意识和能力得以不断提升。

 

 

浦东三林、金山、闵行、静安社区学校校长作本土经验分享

做好成果推介,积极投入可持续发展教育本土经验的国际交流

  在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的具体组织和推动下,经过一年多的全市范围的推动,上海可持续发展教育教育第一轮工作目前进入成果汇总阶段。由华东师大研究团队执笔完成的项目组整体工作经验作为个案,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近发布的案例集《学习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实施》中,成为九个案例之一。

 

上海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经验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1年的案例集中

  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主编的17个本土经验案例文本也已进入编辑和待出版过程中,拟通过更为具体的来自各个领域的案例,进一步参与国际学习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交流。

  推动上海社区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可持续发展在基层的工作承诺,华东师大在这方面的诸多研究和推动工作,展现了高校如何有质量地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一种方案。

  在高等教育日益开放和国际化的今天,类似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也可以为高校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养料。正是在这些与专业高度结合的社会服务和智力支持工作中,华东师大的师生通过持续的服务学习,也获得了专业成长。

  随着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形势的新变化,以服务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之一的学习型城市建设有新的任务需要完成,有新的内涵需要注解,华东师大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团队将进一步在工作网络的广度、项目研究与推动的深度等方面着力,成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

 

 

文|朱敏 

图、来源|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 

编辑|古丽达娜·巴哈提 吴潇岚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