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景文:深入理解“六个必须坚持”

发布者:陈春常发布时间:2022-12-08浏览次数:10

窗体顶端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海理论界组织开展系列研讨活动,交流研究成果,深化思想认识。11月27日,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研讨会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市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主办,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承办。

 

深入理解“六个必须坚持”

曹景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从哲学高度和全新视野科学概括和精辟论述了“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时代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把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和灵魂,为中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整套属于自己的、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立场观点方法。

坚持人民至上和自信自立

  立场指的是人们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抱有的态度,通常指阶级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底色和根本政治立场。党的创新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科学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自信是中国共产党素有的精神气度,自立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就是要站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立场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独立自主地探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功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创新的立场。坚持自信自立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根红线,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奋斗。

坚持守正创新和问题导向

  观点指的是人们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事物或问题所持的主要看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的科学总结。守正创新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本质要求。守正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新的实践、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引领中国走向成功,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在中华大地上以全新的视野谱写了马克思主义崭新的理论篇章。

  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进行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抓住问题,就找到了实践前进的突破点,也就找到了理论创新的生长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坚持问题导向进行理论创造,提出一整套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坚持系统观念和胸怀天下

  方法指的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办法,是人们观察事物、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工具手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观点和辩证分析方法的继承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高度,运用系统观念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思维方法。

  胸怀天下彰显的是马克思主义为全人类谋利益的最高理想和崇高价值。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博大胸怀、世界眼光和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无产阶级政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出发,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未来方向的鲜明旗帜。

  “六个必须坚持”是我们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深刻把握“六个必须坚持”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于我们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自觉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开展实际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

 

坚持人民至上的本质属性和价值立场

刘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站稳人民立场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人民性是其最鲜明的观点,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回望党的奋斗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明确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进一步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切实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汲取人民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一再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就要求我们站稳人民立场,践行党的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自觉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各项工作之中,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把握人民愿望

  一百多年来,党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建立了牢不可破的血肉关系。历史充分证明,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党必须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永不脱离群众,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把14亿中国人民凝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把几千万海外中华儿女汇集为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三、尊重人民创造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有这样伟大的人民,有这样伟大的民族,有这样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激发调动人民群众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我们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

四、坚持人民评判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执政成效怎样,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完成得如何,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最终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就一定能够领导人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取得新的更大胜利。

  (作者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同济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

 

在坚持自信自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刘经伟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这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明了基本遵循,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前提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前提是要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汲取了人类思想精华的科学体系。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来看,19世纪欧洲三大先进思潮以及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分别给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滋养和自然科学前提。同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汲取了古希腊、古罗马哲学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部分思想成果;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的理论特质,通过不断汲取人类文明成果来丰富自身。

  第二,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正确揭示了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创立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历史趋势,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科学指引。

  第三,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人类走向解放的科学理论。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解放作出了深入思考,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指导人类解放的伟大理论体系。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并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才能不断创造新的、更伟大的奇迹。

二、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思想保障

  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因此,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证明了我们必须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武装夺取政权等理论,指导革命取得成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指导社会主义初期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第二,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证明了我们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进行有机结合,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成果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第三,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成功实践证明了我们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之问,是新时代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时代活力。

  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我们对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并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不断深化着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境界。

  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在指导实践、推动实践发展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真理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诞生于宏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涉及我国建设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党建等各个领域,正以其强大的真理力量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航向勇毅前行。

  (作者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总问题

姜佑福

  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实践基础上深入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根本原则之一。

一、坚持问题导向首先要坚持理论研究的实践指向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理论为实践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思想传统。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以哲学作为突出代表的理论或特定社会的意识形态没有独立发展的“历史”,特定时代的理论体系和特定社会的意识形态,无论是从其起源来说,还是从对其本质性的把握而言,都需要回溯到特定时代和特定社会的现实生活过程,需要从现实生活过程中的实际矛盾出发,来理解和解释理论体系与意识形态中的思想主张和所凸显的具体问题。由此形成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在原则上掌握原理是一回事,在实践中贯彻原理则可能是另外一回事。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曾经多次深陷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泥沼,产生过严重的实践后果,有过深刻的理论教训。因此,将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列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原则之一,时刻警醒我们保持理论研究的实践指向,这一点至关重要。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不断促进理论研究推陈出新。由此,坚持理论研究的实践指向成为推动理论研究创新发展的题中之义。

二、坚持问题导向要从根本上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总问题

  准确把握时代之问,是把我们社会不断推向前进的基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这意味着,坚持问题导向,要在坚持理论研究的实践指向的基础上,全面深入地把握问题本身的时代性,突出地把握时代问题本身的总体性,从而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深刻把握那些能够充分代表一个时代的内在呼声的根本性问题。

  马克思曾经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导言中指出:“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或者说,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亦即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前,如何深入展开和具体完成中国式现代化,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总问题,就是决定当前党和国家一切具体实践的比重和色彩的“普照之光”。

三、坚持问题导向要和其他五个“必须坚持”相贯通

  坚持理论研究的实践指向,要时刻警惕理论研究滑向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坚持从根本上把握具体历史实践中的总体性问题,要时刻警惕理论研究陷入经验主义和事务主义。准确把握这两个方面的内涵,可以说还仅仅是贯彻落实“坚持问题导向”的第一步,仅停留在纠偏纠错功能的初始阶段。因为一旦真正开始深入实践过程、研究时代问题,我们可能还会遭遇新的困难。比如,对作为新时代新征程的总问题和总任务的“中国式现代化”,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应该怎样展开具体而深入的研究?

  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实际上有两方面的重要提示:其一,由于我们今天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我们尤其要增强“问题意识”,要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其二,坚持问题导向应当和其他五个“必须坚持”做内在贯通的理解和把握,也就是说,无论是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还是深入解剖和具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新时代新征程中的总任务和总问题,都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始终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始终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始终坚持胸怀天下。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社会科学》主编)

 

阅读原文

 

来源丨解放日报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