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师方敬当选全国道德模范赴京领奖 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

发布者:学术报告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11-23浏览次数:121

习近平总书记与我校退休教师、全国道德模范代表方敬亲切握手

  11月17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参加大会的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建设代表和全国道德模范代表,向全体代表表示热烈的祝贺,勉励他们再接再厉,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再立新功,作出表率。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文明委主任王沪宁参加会见并出席表彰大会。

  在准备同代表们合影时,总书记与前排代表亲切握手。当走到华东师大退休教师、全国道德模范方敬老人面前时,习近平总书记俯下身,用双手握住了方敬老人的手,并致以问候。

11月9日,中央文明办公布了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名单,华东师范大学退休教师方敬获“助人为乐奖”。据悉,本届共有58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256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根据中央文明委工作安排,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评选表彰。按照《关于评选表彰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的通知》及《实施办法》,经过群众举荐、组织审核、逐级上报、全国公示以及“万名公众代表”投票、评委会投票等程序,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名单最终出炉。

方敬出席“圆梦中国 德耀中华—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授奖仪式”


  今年四月,老龄办、教育学部离退休教师事务部负责人来到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宋庄镇看望方敬老师。下文是校报记者的采访见闻。

方敬:以爱育爱 照亮学子求知路


  阳春四月,春风拂过,田间地头油菜花花浪翻滚。记者跟随老龄办、教育学部离退休教师事务部负责人来到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宋庄镇看望我校退休教师方敬,代表我校为方敬老人送上春日慰问。

  随着村民的指引,一间飘扬着五星红旗、墙上镶嵌着碑刻的农舍进入记者的视线。正对院门的石砖上书“景清书苑”四个大字,这就是被评为“连云港市助人为乐模范”,入选“2016感动中国•江苏十大感动人物”,当选2016年11月“中国好人”、“江苏好人”我校退休教师方敬的家。离退休工作党委书记、老龄办主任黄平为方敬送上《师魂》及最新出版的《文脉》。方敬对学校的关心表示感谢,言语间难掩喜悦之情。

  方敬老人被评为“连云港市助人为乐模范”,入选“2016感动中国•江苏十大感动人物”,并当选2016年11月“中国好人”、“江苏好人”。

离退休党工委书记、老龄办主任黄平为方敬送上《师魂》及最新出版的《文脉》

爱生尊师,奉献大爱无声

  一踏进方敬的家门,就看到墙上挂着对方敬老先生颇有影响的四位恩师的黑白照片,从左往右依次为:胡景清、赵有权、黄葆戉、沈尹默。

  方敬说,尊师是他的家规。“如果没遇到胡景清先生,我早就辍学了。”高中时,因为家中贫困,开学后,方敬只靠每天中午偷喝自来水充饥。胡景清老师发现后,“抓”着方敬让他每天陪自己吃中饭,还包下了方敬的全部文具用品。后来方敬在家乡宋庄中学设立的“景清奖学金”,也是以这位恩师名字命名。另外三位,都是方敬的书法老师。赵有权老师是方敬十岁习字时的第一位书法老师,后来他又曾向书法家黄葆戉请益,继而向书法家、教育家沈尹默先生求教。

  怀抱着满腔感恩之心,方敬对在自己生命历程中留下痕迹的每一位师长都记忆犹新。他说:“从那些老师身上,我悟出一点,‘尊师爱生’应当改为‘爱生尊师’。”他一直以各位师长为楷模,不时鞭策自己,“力争像景清先生那样做人和育人”,身体力行,以报答各位恩师的教导,“继承景清老师爱生之真情”。

四位恩师

  据方敬回忆,1978年春返乡,他为赣榆县宋庄乡任村的贫困所震惊:宋庄仅有两间瓦房,没有门,多数人家用的都是芦苇编的席子。在诗作《家乡行》中,他这样抒写自己的心情:“酒瓶/懒散的堆在墙角/象惊雷/击碎了游子的心/是闪电/抹去了变幻的梦境……”于是,他立志为家乡青少年的教育尽力。为救助贫困学子,他多次往返于上海与赣榆。八十年代初,方敬以3万元资成立奖学基金会,这在当时不是一笔小数目。后于1993年在宋庄中学设立了景清奖学金,并陆续为学校赠书4000余册。他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改变了宋庄镇很多渔业村一直盛行的“上学不如上船,读书不如赚钱”的短视观念,激发了四乡八邻重教尚学的热情,让这个1800人的村子中走出了140多位大学生。

  1998年初,他毅然返乡常驻。除设立奖学基金外,方敬还通过多种形式救助约300名贫困生。在谈话中,方敬也多次提及“教育救国”的理念。他说:“一个国家要兴旺发达,没有教育是不行的。”周围村民中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都会收到他大小不一的“贺礼”;谁家孩子面临因贫失学的困境,总会得到他的援手。柳行村尚同学高中时热爱美术专业,却因家贫一度想辍学,方敬一边做他的思想工作,一边给他艺术的启迪,还提供资金支持,找老师帮他进行指导,终于使小尚完成了高中学业并考入中国美院,后取得博士学位。如今小尚已在高校任教。方敬家中的几幅油画,就是尚同学如今学生的作品。据不完全统计,方老回乡定居的这些年里,用自己的积蓄资助贫困生、帮助学校改善教学条件已超200万元。

方敬与学生合影

传承家风,不忘资政育人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情怀深入骨髓,“修身”之后必要“齐家”,“齐家”而后方能“治国”。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家之长的言传身教和耳提面命往往有着一种力量,这种力量给家族后代带来的影响和启迪,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塑造每个家庭成员道德品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基石。

  受益于他的家庭教育,方敬自己“从不吃饱,从不穿暖,从不闲着”。方敬说:“父母管教甚严”。他将自己的家训概括为:礼、诚、健、善、学。正是在“重礼仪、讲诚信、树正气、重教育”良好家风的熏陶下,方敬将自己作为榜样的示范,为推进当地村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作出了努力。

  方敬刚回到家乡时,村民卫生意识淡薄,村庄环境较差。在他看来,居住环境代表着人的精气神。晨光里、夕阳下,一把笤帚一个簸箕,总有一个拉长的影子在默默清扫着乡野小路、街角亭落。遇上卫生习惯不好的,方敬一连五六天上门打扫,主人家不好意思,最终养成了打扫卫生的好习惯。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方敬影响下,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竟被成了个远近闻名的文明村。

  不仅如此,在方敬看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一贯重视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所以除了自己坚持学习党的理论,作为一名老党员,他还利用空余时间带领镇上的党员读党史、学党章,要求党员不断进行自查,敦促身边的党员同志用党的历史服务大局、服务现实。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连党史,你都不去仔细看看,里面有什么经验教训,应该怎么做一个共产党员。做一个共产党员,首先要有良心,其次才是党性,你连良心都没有了,哪来的党性”,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方敬这么说道。

教字垂范,沉淀精神沃土

  家中正厅一侧架子上堆了近一人高的书画册页及卷轴,方敬笑呵呵地说,这些册页一半是学生的作业,剩下的是他给自己定下每年完成20本册页临帖的任务。在2004年至2006年的三年里,铁定不移,坚持写满了60本。老人说虽然后来放弃了学画,仍在读《芥子园画谱》、《齐白石画集》,也临了许多册。练字更是每日的必修课,一支笔、一碗清水、一块方砖,日日如此。

  2011年,方敬给县教育局提出建议,想要发挥自己的一份光和热,举办一个小学教师书法培训班。培训班于2011年的9月正式开班,经过了10个多月30余期的培训,方敬带领教师们学习了硬笔书法相关技能和知识、硬笔书法作品创作与装祯,不但书法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对书法的理解有了质的提升。如今,方敬每周末都在家中教字,不论年龄、职业,只为对书法怀有一颗赤子之心的爱好者们免费教学,还时常赠学生纸、笔和帖。

  为了更好地教学,也出于自己对于书法艺术的喜爱,方敬在退休之后的6年时间里,认真研读了近400万字的中外艺术理论书籍,单一本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视觉艺术心理学》就用了近200。尽管出于爱好,但他尽心尽责地教育每一位学生,“有了他们我得不断往肚子里灌水。因为先哲曰,给学生一碗水,你至少要有一桶。”

  方敬已经86岁的高龄,腿脚也不太方便,但仍坚持着书法课后亲自下厨为学生做便饭的习惯。他说,这是为了在另一种气氛中进一步讲字,而且还能了解到不同年龄段学生们的所思所想。也并不单单只讲字,还要讲重大事件的分析、认识论、方法论、做人等等。

  在拜访的这一天,放于方敬案头的是一本看了一大半的《新华文摘》。他说,村民们以为当老师的就什么都懂,时常请教许多他自己并不了解的问题。所以,他订阅了七八种报刊杂志,作为自己了解社会、了解国内外发展趋势的重要途径。“尽量去学”,比如现在关注度极高的热点“大数据”,早在五年前方敬就捕捉到了这一趋势,还曾给当地政府工作人员进行了相关培训。

  屋里牌匾上书“知一斋”,方敬说:“因为自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正可谓“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一生为教育、为书法,把个人的选择与国家的需求相呼应的方敬老人,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解读时代精神的视角。他的坚持,正是充满理想,并为之倾尽全力不懈奋斗的结果。这种坚守,也让他拥有了充实而无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