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大夏大学建校96周年 高校校史剧育人研讨会云端召开

发布者:学术报告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06-02浏览次数:144


  6月1日是大夏大学建校纪念日。为纪念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学校之一的大夏大学建校96周年,进一步挖掘校本资源滋养师生,5月29日下午,华东师大召开“高校校史剧的文化基因与育人力量”研讨会。会上,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浙江大学《求是魂》、上海大学《红色学府》和华东师范大学《伯群校长》四部校史剧主创师生团队,围绕校本资源和育人传统在“云端”交流校史剧育人经验。

华东师大大夏书院召开“高校校史剧的文化基因与育人力量”研讨会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处副处长汪雨申,浙江大学黑白剧社指导老师郏耀鹏,上海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团工委书记夏明帅及华东师范大学万姗姗和焦艳,以“历史的再现”“感性的示范”“前行的动力”等为主线,共同回忆了校史剧中鲜活故事背后的育人力量。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党委书记、党委学工部部长余佳,档案馆馆长汤涛,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杨海燕,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董盈盈等嘉宾出席会议。会议由大夏书院党委书记韩春红主持。

  会议伊始,韩春红首先简要介绍了大夏大学历史,回顾了大夏大学在民族危亡时期弦歌不辍的办学历程及王伯群校长带领师生自强不息,以教育复兴民族大业的治校思想和办学理念。

  余佳在致辞时表示,华东师范大学作为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有着光荣的传统,近年来学校各书院排演的校史剧,如《伯群校长》《光华光华》《新生》《孟宪承》等剧目,都是以美育促德育的有益尝试,也是今年开展的“四史”学习教育的宝贵资源。长三角高校校史剧创作团队代表们济济一堂,共同探讨校史剧创作研究的话题,彼此取长补短,定能收获满满。

  随后,杨海燕做了题为《照进青春的一束光——漫谈校园戏剧的“无痕”德育》的主旨报告,在报告中,她从“校园戏剧的魅力之源”和“校园戏剧的青春之美”两方面分析了校园戏剧的独特魅力与优势,认为我国的校园戏剧文化一直秉承着“五四”以来校园戏剧的优良传统:对生活的剖析与思考,对社会的关注与期盼,将深刻的现实主义与激情的浪漫主义相结合,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并以此为根本,不断推进校园戏剧艺术的向前发展;同时,校园戏剧作为校园艺术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方式丰富着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培植和加深了大学校园的文化蕴涵。

浙江大学《求是魂》团队经验分享

  研讨会上,浙江大学郏耀鹏老师回顾了《求是魂》的创作历程,认为校史剧不仅对于观众发挥了重要的育人功能,对创作者本身也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由此,创作团队得以不断提高思想境界与提高政治站位,推动校史剧常演常新,从而更好地用历史的故事影响当代青年。《求是魂》的主演,浙江大学的樊建岐同学也补充道,校史剧的创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只有肯下功夫下苦功夫,才能在浩如烟海的素材中精准选取,在演绎时更好地体现时代气息,突出人物的真实形象,使主流价值观念能与当代大学生的思考更好地结合。

上海大学《红色学府》团队经验分享

  上海大学《红色学府》的指导老师夏明帅从“演绎红色学府校史”“打造红色育人工程”“培育红色时代新人”三个层面,分享了校史剧创作的历史脉络,概括了校史剧的育人功能,并表达了她对于校史剧如何促进美育与德育相结合的经验。《红色学府》的主演之一,上海大学牟雷同学也表示,能够由自己将红色校史重新演绎,对于学校和自己来说都很有意义,希望能够通过校史剧的形式,提醒后来者不忘历史,砥砺前行。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团队经验分享

  汪雨申作为制作人梳理了《钱学森》的排演过程,并介绍了其关于高校校史资源与文化育人实践相结合的思考。他指出,每所高校都有能力和条件排演出反映各自高校学校精神的校史剧;校史剧是学校文化精神的集大成者,在“校友演校友、学弟演学长”的过程中,可以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并激发参与感,“理性的说教不如感性的示范”,如果善加开发,则能够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此外,他也分享了其团队在校史剧创作中遇到的困难与瓶颈,以供兄弟高校为鉴。

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书院《伯群校长》经验分享

  《伯群校长》的指导老师万姗姗和焦艳也在介绍了校史剧的创作历程后,分享了在“四史”学习教育背景下的校史剧育人思考,认为校史剧育人达到了育人“于心、于新、于欣和于馨”的特点,并提出了校史剧的三条育人路径:即以点带面,将校史与“四史”学习相结合;以史育人,将历史与戏剧相结合;融美于教,将美育与德育相结合。

  在热烈的交流讨论后,董盈盈与汤涛分别就与会各高校校史剧创作团队的分享做了点评。董盈盈提到,校史是体现大学人文精神和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在文化传承和文化育人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首先,要从坚定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高度认识编演高校校史剧的现实意义。高校的发展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许多高校的校史也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缩影,是“四史”学习教育活动最鲜活的素材之一。其次,校史剧是让文化育人落地有声的抓手,是深化三全育人,提高思政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校史剧的形式在书本之外给同学们提供了学习校史的直观体验,通过校史剧育人是一次立体化、环绕式育人的积极探索。第三,大学的发展进程和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是息息相关的。历史学习是为了明理,为了坚定信念。大学生在参与编演校史剧中了解校史,了解历史进程中重要时间节点发生的真实的人和事,以史明志,汲取发展力量。

  汤涛在点评中提出,首先,四所高校的校史剧,各具特点。上海交大选择校友为话剧典型,浙江大学从校训出发,上海大学展示群体形象,大夏书院以校长为故事核心,四所高校通过校史剧演出,用艺术的形式传达了大学的爱国主义传统,传播了大学校史中的红色精神。其次,大夏大学是在大革命时代创建的大学,校长王伯群确定以“复兴民族教育”为办学纲领,反映了当时一批觉醒的民族主义者,收回外国教育权,建立中国人自己办大学的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再次,以校史为范本的艺术创作应做精做实。戏剧本身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有其传播的局限。校史剧要尊重艺术规律,充分创新创意,发掘其最大的表演价值和观赏价值,用艺术感染人,用校史陶冶人,用故事打动人,在学生的真情表演和对时代的投射中,达到育人效果。

  

观摩兄弟高校校史剧视频

  在与会代表热烈的交流讨论结束之后,大夏书院院长、历史学系教授沐涛总结道,大夏书院历来注重以文化人,以史育人,而校史剧作为当代校园精神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学生而言可以增强其对本校乃至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与认同感,对学校而言亦可与相关学科建设相辅相成,进一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今后,大夏书院将继续将校史剧育人的工作做精做实,充分挖掘华东师范大学的校史育人资源,以学校的人文社科专业大师为原型,打造系列大师剧,献礼校庆70周年。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在活动的最后,韩春红引用时任华东师大校长陈群为《王伯群与大夏大学》一书作序中提到的,作为大夏大学的赓续者,我们有责任秉持王伯群校长“服务国家,曰公曰诚”的精神,弘扬大夏大学“复兴民族”与“教育强国”的爱国基因,为华东师大“建教育强国”和“以教育强国”而努力。如《大夏大学校歌》中所云“愿我同仁自强不息,乾健以为神;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进步永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