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丨王进:共建 “一带一路” 倡议体现中国原则

发布者:吴潇岚发布时间:2019-05-07浏览次数:123


  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是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联合国、东盟、非盟、欧盟、欧亚经济联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的发展和合作规划对接,同各国发展战略对接。从亚欧大陆到非洲、美洲、大洋洲,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成为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

  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场合始终坚持使用“一带一路”倡议而不是“一带一路”战略,这既表明了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和一个开放的平台,也彰显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可以说,使用“一带一路”倡议提法而不运用“一带一路”战略表述根本上是由中国原则决定的。


“战略”的西方语境不符合共建“一带一路”的中国原则


  战略(strategy)一词最早是军事方面的概念。战略的特征是发现智谋的纲领。在西方,“strategy”一词源于希腊语“strategos”,意为军事将领、地方行政长官。后来演变成军事术语,指军事将领指挥军队作战的谋略。也就是说,“战略”在西方语境中带有“军事色彩”或“霸权图谋”等意义。尽管中国一直强调使用“一带一路”倡议提法,但美国和主要西方国家对中国提出这项倡议的动机一直存有怀疑,认为“一带一路”其实是中国扩大战略、政治和经济影响力雄心的直接投射。

  一些西方媒体或人士利用其所掌握的话语权优势偷梁换柱,硬将“战略”一词取代“倡议”一词,大肆宣传“一带一路”战略,渲染中国利用“一带一路”的投资,宣扬与西方传统理念截然不同的制度和价值观体系。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反应集中于“中国意图改变国际秩序”“中国输出国内过剩产能”“中国寻求扩大地缘政治影响力”,以及近期出现的“新殖民主义”“债务陷阱”“间谍威胁”等论调不一而足。然而,中国希望通过自身发展的例子,向外展示改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可以带动贸易和经济发展的信息。

  一些西方舆论故意将“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国际合作性质渲染成政治军事图谋性质的“战略”,其实蕴含着西方自身的“战略”用意。可以说,西方将“一带一路”倡议硬说成是“一带一路”战略,某种程度上迎合和配合了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中国扩张论”“中国经济侵略行为”等论调。西方一直在有意无意地误解或者歪曲“一带一路”。实际上,“一带一路”倡议并非中国要在国际社会追求领导地位,从而取代美国和西方。恰恰相反,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治理上责任退缩和萎缩的补充。

  深言之,基于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和形形色色的政治企图,某些西方媒体及人士特意将共建“一带一路”说成是“战略”,不知不觉中造成社会主义中国与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多国联盟、盟友或战略伙伴之间的“战略”对峙和“战略”竞争,触发西方某些势力的冷战思维。换言之,西方刻意使用“战略”表述意在致使中西方形成“战略”上的“区隔”和“分类”,蕴涵着在西方世界打造统一战线、组成联合阵线、寻求政治共识以期一致对外的深意。

  对此,我们应保持高度重视和清醒冷静,切不可任其自然、听之任之。要向国际社会说明白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要向国际社会讲清楚共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讲清楚共建“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进程,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讲清楚共建“一带一路”是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只要各国有意愿,我们都欢迎。还要向国际社会阐释好共建“一带一路”之所以得到广泛支持,反映了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促和平、谋发展的愿望。


“战略”的汉语语境不切合共建“一带一路”的中国原则


  在中国,战略一词历史久远,“战”指战争,略指“谋略”“施诈”。战略,是一种从全局考虑谋划实现全局目标的规划,战术只为实现战略的手段之一。实现战略胜利,往往有时候要牺牲部分利益,去获得战略胜利。战略是一种长远的规划,是远大的目标,往往规划战略、制定战略、用于实现战略的目标的时间是比较长的。也即是说,“战略”在中国语境下具有“牺牲部分”或“追求长远”等内涵。

  鉴于此,“战略”一词很可能引起国内某些人误解误判,在所谓战略利益驱使下头脑发热,认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可以牺牲自己本应得到的一些利益,可以不计代价,可以不计成本,为了实现虚幻的所谓战略利益,未经严格论证就硬性发起“一带一路”相关项目,最终导致项目陷入进退两难或亏损严重的困境。因此,中方要利用多种渠道向外媒与外国政要解释清楚,共建“一带一路”双方或相关方必须遵守商业交易规则,赔本或无利可图的项目中方不会参与。

  其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秉持互利共赢理念,国际产能合作并不是中方的援助或馈赠。“一带一路”建设遵守国际规则,按照市场规律行事。“一带一路”倡议核心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加强全方位互联互通,为世界经济增长挖掘新动力,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推进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中方硬推的不讲代价、不计成本的所谓“战略”。实际上,“一带一路”不是“带”和“路”的地理概念,而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公共产品,是一项开放包容的经济合作倡议。

  但是,必须强调的是,共建“一带一路”不用“战略”表述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战略眼光和战略考量。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们要具备战略眼光,树立全球视野,既要有风险忧患意识,又要有历史机遇意识,努力在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航向。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也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占据了国际道义制高点。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顺应历史大潮,所体现的价值观和发展观符合全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也符合沿线国家人民渴望共享发展机遇、创造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和热切期待。毋庸置疑,随着时间的推移,共建“一带一路”将进一步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称为“倡议”体现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倡议”释义即指首先建议,发起做某事或首先提出的建议与主张。“倡议”具有“先导性”与“建议性”的鲜明特征,还含有“引领”与“协商”的内涵特质。“倡议”既有敢为人先的担当,也有虚怀若谷的胸怀。

  须知,共商、共建、共享是推进“一带一路”的根本原则。“倡议”则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相契合相一致。共商就是“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强调平等参与、充分协商,以平等自愿为基础,通过充分对话沟通找到认识的相通点、参与合作的交汇点、共同发展的着力点。共建就是各方都是平等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也是责任和风险的共同担当者。共享就是兼顾合作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使合作成果福及双方、惠泽各方。

  共建“一带一路”不是“你输我赢”或“你赢我输”的零和博弈,而是双赢、多赢、共赢。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展望未来,共建“一带一路”既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更充满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发展前景。这是一项事关多方的倡议,需要同心协力;这是一项事关未来的倡议,需要不懈努力;这是一项福泽人类的倡议,需要精心呵护。

  众所周知,当前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仍存在着明显的等级性和排他性,效力与合法性均显不足,少数西方国家长期把持全球经济治理主导权,完全基于主观偏好和本国利益,当然也出于历史原因。可以说,全球经济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机制并没有与时俱进,而各国经济却已实现深度相互依赖和一体化。因此,为了给今后全球经济治理的优化和改革指明方向,中国就“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这将有助于确保参与国家共享合作成果,有助于确保多元主体享有更为平等的机制参与权和规则制定权,有助于改变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少数国家说了算的情况。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平等合作伙伴。“一带一路”建设秉持共商共建共享,不搞暗箱操作,不设高门槛,不搞小圈子,始终坚持开放透明包容。

  不言而喻,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已成为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更属于世界;根植于历史,更面向未来;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更向所有伙伴开放。“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秉承开放透明包容,遵循国际规则法律,追求绿色环保可持续,旨在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繁荣。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着眼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经济全球化作出了中国贡献。毋庸讳言,“一带一路”倡议表明拉动世界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历史接力棒已经传到中国手中,表明中国正在从全球化的参与者向全球化的引领者转变。


阅读原文


记者|王进(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编辑|郑海容

编审|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