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办“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马克思与当代世界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坊

发布者:学术报告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5-14浏览次数:51

  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53日,以“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马克思与当代世界的理论和实践”为主题的工作坊在中山北路校区举行。我校党委书记童世骏、外语学院特聘教授Enrique Rodriguez Larreta、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Fred E. Schrader分别做主题发言,我校相关学科的青年教师及研究生同学参与讨论。工作坊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顾红亮主持。

  开幕式上,顾红亮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经典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引出工作坊的主题——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

我校举办“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马克思与当代世界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坊

我校党委书记童世骏发言

  童世骏根据马克思对资本的“用时间消灭空间”的论点,阐述了四个问题。第一,关于“交往关系”概念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等概念的关系。通过分析这些概念,他提出以下问题:现在我们怎么看待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概念“生产关系”是从早期的“交往关系”而来的?当代交通的作用如此明显,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劳动”的理解、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关“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理解、对科学社会主义有关“自由人的共同体”的理解,有哪些新的启发?第二,关于改革开放核心内容的理解。改革开放的实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要资本,但不要资本主义。改革开放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用市场经济充分发挥资本的文明化作用,用社会主义——确切地说,用开放的社会主义来克服马克思所说的资本的文明化趋势的内在限度,或者说,遏制资本的野蛮化趋势。第三,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也可以从“用时间消灭空间”的趋势得到解释。他指出2017514日,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提到的政策沟通不断深化、设施联通不断加强、贸易畅通不断提升等,讲的全部是马克思强调的沟通communication和交往Verkehr。第四,关于当代中国的精神文化。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中国人奋起直追的四十年,但越是“奋起直追”,越是加快发展,越要善于应对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于是,我们还要“保持历史耐心”。如何在这个加速度时代既“只争朝夕”,又“保持历史耐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最后,他提出如何在这个加速度时代既“只争朝夕”,又“保持历史耐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Fred E. Schrader发言

  Fred E. Schrader阐述了关于“改变世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关于马克思的运用、可能的视角四个问题。在会上他展示了马克思的部分手稿,并指出:“在实际背景中了解并区分马克思特有东西的条件下,马克思将在未来得到运用。人们必须阅读、探索、分析整个马克思,以及他正在处理的实际问题。”同时他表示,马克思有大量的手稿还没有被整理、翻译出来,对于马克思手稿的研究,我们缺乏的不是资金投入而是缺乏专业的人才。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发言

  姜锋就阅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感想与研究发言,他从比较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和1888年两个文本之间的不同,通过对客体、对象、革命、改变、自我改变等德语的语词分析,提出恩格斯的改动是对马克思思想的一种强调,1888年的修改只是更加强调实践的意义,是对马克思进行了补充,而不是与马克思相左。他列举了Georges LabicaErnst BlochWolfgang Fritz HaugA.巴加图里亚等著名学者《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肯定性评价,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认为这个文献对当前我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仍然有现实的时代意义,并做了简要论述。

我校外语学院特聘教授Enrique Rodriguez Larreta发言

  Enrique Rodriguez Larreta的发言围绕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全世界不同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做出的不同解读展开。这些解读从正统到异端,往往也与政治相关。他表示,当今身处全球化时代,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不平等、世界冲突等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我校相关学科青年教师及研究生同学参与讨论

与会学者展开热烈讨论

  随后,与会学者就“Verkeher”与“communication”的概念比较、马克思文本中“人与自然的关系”、1845年版本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1888年恩格斯修订出版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文本比较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