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郝宇青:深刻理解“政治生态”的丰富内涵

发布者:学术报告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4-22浏览次数:64

  “政治生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6月30日提出的一个政治概念。此后他又在多个场合谈到“政治生态”,从而使其成为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之一,也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词之一。应当说,这一政治概念的提出,有其重要的意义,它表明当代中国在经过6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之后而日趋务实。中国共产党不仅意识到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任务,而且也以实际行动担负起了这一历史任务。提出“政治生态”概念的意义重大,弄清楚其内涵自然也就十分必要。

  弄清楚什么是政治主体,是理解政治生态的前提和关键。什么是政治主体?具体来看,国家机关、政府官员、社团、群体、公民等,都是政治过程的实施者、参与者、影响者,因而都是政治行为者。需要指出的是,政治主体不是简单地介入到政治过程之中的政治行为者,而是有一定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和相关利益的政治行为者。在现代政治体系中,多元的政治主体、多元的价值观念、多元的利益取向,构成了政治主体间复杂的关系格局。

  政治主体与政治环境的关系。政治主体离不开政治环境,政治环境是政治主体活动的场所,也是政治主体开展活动之前和活动进行中必须予以考虑和诊断的客观因素。与此同时,政治环境有利与否,决定着政治主体活动的开展,并对政治主体开展活动的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当然,政治环境的状况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中的关键在于:政治主体是否善于有效利用政治环境,是否善于有效利用良好的政治环境,并具有有效防止政治环境恶化风险的能力,以及是否善于化解政治环境的危机,实现不利的政治环境向良好的政治环境转化。

  政治生态的构成部分,即政治主体的静态和动态要素。“政治主体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下的生存方式,以及在此政治环境下养成的政治习性”,属于政治生态的静态要素;“政治主体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属于政治生态的动态要素。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和谐稳定的时期,其静态要素有一些典型的特征:具有诚信、清廉、尚德的社会风气,具有稳定特质的制度体系和观念体系。

  政治生态和政治环境的差异。环境是静态的,生态更多强调的是动态的、有机的;环境是可以量化的,生态则是质性的。如果把环境比喻为一个空间,那么,生态就是在这个空间中的各种事物的关系和联系;如果把环境比喻为硬件,那么,生态就是软件。政治环境和政治生态之间的差异大抵也是如此。

  理解和认识政治生态的内涵并不是最终的目的,也不是进行文字的游戏,而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判断一个政治生态的优劣,并据此而探寻修复、优化政治生态的对策。那么,判断一个政治生态优劣与否的标准是什么?那就是在政治主体之间确立起透明、包容、规则、合作的观念,并内化为政治主体的行为准则。符合这些要求的政治生态,就可以称得上是优良的政治生态。至于如何修复恶化的政治生态,如何进一步优化政治生态,则需要根据具体的诊断来进行。但是,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政治生态是系统性的,因而在对其进行修复或优化时,切不可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