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宇伟:福利主义与“高水平停滞”

发布者:陈春常发布时间:2022-03-24浏览次数:16

  说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生活,不少人似乎有一个共同的印象——工作轻松,闲暇时间较多,生活节奏相对缓慢,收入和福利却不低。

  且不说北欧福利国家,就拿英国来说:周末的时候,除了酒吧之外,其他餐馆和商店都会关门休息;国民的大部分医疗和基础教育实行“免费政策”,甚至政府会为生宝宝的家庭提供免费的奶粉、纸尿裤,“单亲家庭”还会长期得到救助金;年轻人基本没有加班的概念,且不是很担心失业,据说政府发放的失业金“足以满足生活所需”。

  这些印象,概括起来就是“社会福利很好、生活节奏很慢”。有人还提到这样一句话——“从摇篮到坟墓,全包”。情况真的如此吗?

  现代西方福利社会的模式较为复杂,大致有三种模式:

  一是自由主义福利体制,更多强调微观主体的贡献与责任,企业和个人缴费的社会保险在这一模式中起重要作用,以美国、加拿大、日本为代表。

  二是保守主义福利体制,奉行强制性的国家社会保险,但附有严格的领取条件。个人的阶级地位、工作种类、参保年限和劳动表现,共同构成享受福利的资格条件。这一模式以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为代表。

  三是社会民主主义福利体制,政府为居民提供项目较为全面、对象较为普享、较高水平的社会福利,即典型意义的“从摇篮到坟墓”,其资金来源主要是高额税收。这一模式以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为代表,如丹麦、瑞典。

  在不断的改革变化中,上述三种模式也呈现出混合态势。比如英国,就在由社会民主主义福利体制向自由主义福利体制方向不断渗透、调整。

  但不管是从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来看,还是以中国学者的访学观察而言,近年来西方福利社会纷纷出现“高水平停滞”,面临着几大考问:

选择“免费”还是选择效率——

  在英国的中国访学学者、留学生群体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英国的一名女孩曾在国民卫生服务系统中登记扁桃腺手术,却在20年后才接到手术通知。

  在西方国家,特别是像英国这样大部分医疗项目实施“免费政策”的国家,其就医效率并不高。虽然免费,但资源有限,难以真正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量需求与有限资源的不匹配,造成排队看病等待的时间成本过大,难免导致一些民众的疾病恶化,错过了早期发现治疗的最佳时机。

  “免费”重要还是效率重要?在遭遇这个两难困境时,我认识的中国访学学者、留学生都会选择后者,飞回国内就医。据英国《星期日快报》报道,根据英国国家统计署的数据,由于国民卫生服务的排队时间太长,英国正有越来越多的病人飞往海外去寻求私人医疗。

心态“平和”还是福利依赖——

  在“不急不忙”的平静表象下,西方福利社会的矛盾早已暗潮涌动。比如,一些劳动者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缺乏精进意识和动力;由于不工作的人领取的社会福利比底层劳动者多,导致产生“福利依赖”,“好吃懒做者”数量不断增加;有的年轻人选择主动失业,甚至催生出靠生孩子致富的“单亲妈妈”群体。

  有报道说,一名育有8个孩子的“单亲妈妈”用每年3万英镑的救济金过着“铺张奢侈”的生活,多次因为租借豪车、整形等挥霍行为“激怒了整个英国”。

  与此同时,兢兢业业的工作群体,却要缴纳高额的税收。这种“劫勤济懒”的不合理分配,导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激化、社会排斥问题加剧,更进一步影响了经济社会运行效率,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近年来,由于英国脱欧与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英国正面临“物流荒”乃至“油荒”“食品荒”。有中国留学生一边在超市前排队,一边就看到了人们为了争抢物资而大打出手。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英国工党就曾尝试各种方案,以促使人们重返工作岗位。但是,习惯了不工作也能衣食无忧的那些人,对此并不买账。

  有关跟踪调研显示,这些人长期脱离劳动力市场,即使经过短期培训获得了工作,也不会特别稳定,更无法使其生活境况比领救济金时有更多改善。权衡之下,他们中的很多人还是走回头路,甘当“穷人”来享受福利。

生活慢节奏还是赤字快增长——

  羊毛出在羊身上。无论是高税收,还是保险金,都需要企业和劳动者来承担。久而久之,难免打击企业家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以及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而进一步降低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举个例子,奥巴马政府在推行全民医保时,美国社会失业率激增。一方面,企业家和雇主纷纷裁员,以逃避缴纳保险金;另一方面,被裁的人流入社会后,成为不稳定因素。而为了维持社会稳定,政府需要继续追加福利支出,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正如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学者伊恩·高夫所指出的,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而后又形成了新的、日益明显的矛盾。在高福利的沉重包袱下,要么消耗上几代人积累的家底,要么超前消费下几代人的劳动,要么借外债花别国的钱。一旦出现严重的经济金融危机或者“灰犀牛”“黑天鹅”事件,面临的恐怕就不仅是发展缓慢问题了,而是倒退和衰败。

  古今中外,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运行都需要远近兼顾、深谋远虑,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是难以持续的。西方福利社会的经验教训也在警示我们,要注重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福利增长之间的关系,跃进式地提高福利水平不可能也不现实。

  对中国而言,还是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先把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的民生保障建设好,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吊高胃口。即使将来发展水平更高了、财力能力更强了,也不能提过高的目标、搞过头的福利,要防止落入福利主义“养懒汉”的陷阱。这应当成为我们牢牢把握的一条准则、一个共识。

 

阅读原文

 

作者丨孙宇伟(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晨晖学者、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丨解放日报

编辑丨赵一航

编审丨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