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丨“上海市马克思主义论坛——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不断深化‘四史’学习教育”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

发布者:学术报告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1-18浏览次数:105

2020年12月27日,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办,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上海市马克思主义论坛——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不断深化‘四史’学习教育”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顾红亮教授,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陈殷华分别致辞。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建新教授主持开幕式。

“上海市马克思主义论坛——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不断深化‘四史’学习教育”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和理解


  顾红亮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在2020年“四史”教育中的基本做法:“四史”教育进学术、进课堂、进社会。进学术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成立了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进课堂主要是把“四史”学习教育和课程思政联通起来做,建设开设了一批“四史”系列的必修课,进社会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为骨干进行社会宣讲,出版社推出了一批“四史”读物。

  陈殷华认为,“四史”学习教育意义重大,在建党百年到来之际要继续推进以党史为主体的“四史”学习教育活动。“四史”学习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在“四史”学习教育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和理解,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中,要发挥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的特色和优势,上海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希望高校的师生能利用好这些红色资源。

  来自**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生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不断深化‘四史’学习教育”这个主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科的引领力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齐卫平教授主持第一阶段主题发言并对专家学者发言作点评。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治东教授、原**大学政治学院孙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杜玉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雅玲副教授、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邱仁富教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晓林教授分别就“以唯物史观贯穿‘四史’教育”“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根基”“从改革开放史看中国共产党的初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四史’教育的四个力”“在‘四史’学习教育中增强价值自信”“‘四史’如何融入思政课”作主题发言。

  王治东表示,“四史”学习教育不仅需要有鲜活故事的支撑,更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领。唯物史观应有三点值得关注,第一是围绕时代之问,探讨时代核心教义;第二是抓住历史主题,这是“四史”教育的基本前提;第三是把握社会发展路径,正视社会规律,这是“四史”教育的根本目的。

  孙力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和史学之间有的内在关联,所以用它引领史学教育是毫无疑问的。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对于历史的学习,一方面更强调大历史观,用宏大的历史观来作高瞻远瞩的分析,另一方面是对于专门史的教育,而这个专门史往往是更加集中地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比如说“四史”。我们应从历史中总结出不同的规律,明确史和规律之间的关系。

  杜玉华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可以从中央出台的一些政策和制度来看,今天我国已经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到高品质美好生活的实现,都自始反映了一个不变的事实,即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为人民谋幸福这一初心。

  黄雅玲从四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四史”学习教育中有效的引领路径,即学科、学风、学术和学者四个纬度。她认为,通过这四个维度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科的引领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创造力,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的影响力,以及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的解决力,从而更好把握“四史”学习,优化教育布局,增强教育实效。

  邱仁富表示,“四史”学习教育蕴含了丰富的价值资源,对价值的进一步深化对“四史”学习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助力,两者构成双向的循环。他认为,价值自信有两个重要概念,一是文化自信,二是文化强国,其折射出了中国文化的价值力量。无论是哪个方面,最关键的因素是对于中国当代价值的塑造。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维度:一是从党史学习中增强当代中国的价值底气;二是从新中国史学习中坚定当代中国的价值信心;三是改革开放史学习中,夯实当代中国的价值力量;四是从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明白社会主义如何从空想走向科学理论依据。

  高晓林认为,学习“四史”有以下四个层面的重要性:其一,学习“四史”是全党层面的历史回溯和初心回望,党的政治主张的重生和新表达;其二,学习“四史”是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国共产党政党性质、宗旨,提升党的形象的重要渠道;其三,学习“四史”是党员干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一环,也将是国际社会进一步全方位认识中国共产党、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国际形象的有效方式;其四,学习“四史”从世界历史的视角来看,也是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她表示,要把“四史”融入思政课,首先要加强教师的专业队伍建设,其次是要求教师要适应不同学生主体的现状和要求,再次是相关部门要积极开展与“四史”相关的教育工作,最后要建立一个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学习联动机制。

  齐卫平在点评时表示,“四史”学习是面向全社会的一场思想教育,也可以看作是面向全体人民的一次社会动员。从全社会的思想教育、全体人民动力、社会动力角度来说,“四史”教育包含以下三点:第一,历史知识的理论转化。“四史”学习要实现历史知识的理论转化;第二,政治教育的思想内化。思想内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使我们更好地来认识历史的规律;第三,先进理论的社会化。所谓先进理论的社会化,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的,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凸显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孙力主持了第二场主题发言并对专家学者发言作点评。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国民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曹景文教授、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金瑶梅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芳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王国英就“关于‘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几点思考”“高校思政课融入‘四史’教育的三重维度”“认真学习‘四史’,牢记初心与使命”“围绕立德树人、加强‘四史’教育”“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四史’教育的作为”“马克思主义如何引领‘四史’教育”作主题发言。

  思政课教学要讲清楚三个逻辑。徐国民认为,一是历史逻辑。只有把中国的历史发展讲清楚,才能够呈现出其中的客观规律。与此同时,把历史讲清楚,也是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背后的理论基础;二是理论逻辑。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讲清楚,即是讲清楚它所产生的历史背景,讲清楚它要解决怎样的现实问题,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人是怎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而凸显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三是实践逻辑。应讲清楚当前中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所面临的实际条件或实践基础,以及在此基础上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从这个视角开展对当代大学生的培养,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会增强。

  曹景文表示,思想政治课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历史讲述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弄清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发展脉络,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来打牢学生成长的科学思想基础。二是历史视野与现实关照的贯通。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到“四史”教育当中,努力把握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三是要做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结合。教师无论进行历史讲述,还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都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讨论和分析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使整个教学过程有序地向教学目标发展,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思维。

  金瑶梅认为,历史是教科书,中国革命史是营养剂,我们要有历史的思维,而对于“四史”的学习也是基于此来开展的。对于“四史”的学习要与我们对自身的认知及定位,以及对世界最新发展态势的把握紧密结合在一起。她表示,我们学习“四史”,同样的历史如果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去看,就会有不同的结论。为此,我们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历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视角看待历史。

  张志丹表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四史”,一方面,要在学思渐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学习历史要讲好历史故事。我们要在讲好“四史”的情况下要有所拓展,例如:家族史、家庭史、中华民族史。他认为,扎实推进“四史”教育,首先要坚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其次,还要把握“四史”的内在发展规律。要站在历史的正确一边,亟需历史的唯物史观的指导。最后,要把握学习,坚持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在准确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情况下,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中国方案的影响力。

  “四史”教育对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高政治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王芳表示,历史可以给我们提供营养,提供智慧,提供工作方法和方式。与此同时,从社会纬度出发,马院的理论研究应促进社会认识的深化,应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这些是我们作为主力军当仁不让的职责。另外,通过理论宣讲,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我们在讲台上占领阵地之后,要为社会做的一些贡献。

  王国英提出,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四史”教育,首先要坚持人民的立场。明确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其次,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再次,要坚持实践的基本观点,明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后,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孙力在点评时认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不仅是叙事,而是要把其中包含的理论、价值观揭示出来,这样的故事才是成功的。“四史”是人间正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我们应加强对“四史”的学习。


理解和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丁晓强教授主持自由讨论并作会议总结发言。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铃教授、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雅茹副教授分别作自由发言。

  张铃表示,软性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相比,前者在形式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更具隐蔽性,往往会从另外的话语体系否定我们主流意识形态。为此,我们在讲“四史”时,一定要警惕这种软性虚无主义。

  李雅茹认为,理解和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需要从三个维度出发来讲清楚:第一是理论纬度。共产党建立之后,它首先要解决的是为了谁的问题。我们应从《共产党宣言》中找到理论的依据、理论的基础性要素;第二是历史比较的纬度。通过把中国近代史上的各阶级与无产阶级政党进行历史比较,从而能够更准确地回答好无产阶级政党为了谁的问题;第三则是实践的纬度。

  丁晓强在总结发言中表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来引领“四史”教育,核心就是历史教育要与理论创新相结合。大家在发言中谈到了以下几点:第一是讲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指导“四史”教育的问题,也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要把唯物史观贯穿“四史”教育;第二是讲到了“四史”教育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引领“四史”教育,就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史学基础的研究,要把史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各个组成部分相联接,从而扎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第三是“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把“四史”教育融入到思政课中,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更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第四是要通过“四史”教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马克思主义学者要成为面向社会的教育者,同时要善于以讲“四史”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讲“四史”,就是讲故事,要用讲故事的方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武装工作。


阅读原文


记者查建国 夏立 陈炼

来源丨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丨郑海容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