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文军:社会的“超灵性”维度

发布者:学术报告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0-14浏览次数:34

  什么是“社会”?这似乎一直是社会学试图回答但又回答得最为笼统且充满争议的一个问题。从个体与社会关系出发所形成的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实论、社会互动论等形形色色的社会观,至今都难以说服彼此,以致很多学者干脆放弃使用“社会”这一笼统的分析概念,转而尝试用一些具体概念来说明人类社会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社会”概念的衰退。试问,如果没有了“社会”概念,我们还需要“社会学”甚至“社会科学”吗?

  “社会”概念的危机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学科发展的危机。主流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倾向于接受“社会先于个体而存在”的观点,认为虽然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但当个体组成社会后,社会便具有了一种超越个体总和的性质,即社会是一种“灵性的存在”,从而将“社会”最终归结于作为集体性存在的统一体。于是,许多学者极力诉诸各种形式的语言、技术来解释“社会”,企图由此来把握“社会”的真谛。

  实际上,真实的“社会”是狭隘的“技术”话语远远涵盖不了的。社会不仅有灵性的一面,也有超灵性的一面。社会并非一个简单的抽象概念,而是一种嵌入个体意识、个体对特定现实的一种多维反应,是内部相互联系和外部相互勾连的独特总体。很多时候,人们观察到的“社会”并非一个真实的社会,而一切技术手段所能描述和揭示的社会行为或社会现象,未必就是我们所能最终发现、理解并能深入分析的。社会的这种“超灵性”驱使我们去关注那些未能以经验主义框架解释的社会基本维度。今天的社会都是由社会群体组成的,我们不能抽掉社会群体所存在的现实问题,而在“社会”的纯形式框架内理解当代社会及其内涵特性。“社会”有着它自身的属性与能量,这种独特的源于人类复杂关系驱动并发展的社会力量,能以特定的方式重塑个体与群体的认同、行动乃至经历,从而使“社会”的特性并非如人们所研究、设计和预测的那样简单呈现。当然,社会的超灵性并非一定就是超越一切世俗性和物质性的东西,从灵性走向超灵性,也并不是要否定社会所能呈现出来的客观、真实和理性的方面,而是要让我们更加学会关注那些使人类现实得以建基的社会文化过程。因为许多时候,一种超灵性的社会存在,其影响力和社会后果可能远远大于我们所能把握的社会现实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