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德生:推动质的稳步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

发布者:陈春常发布时间:2021-12-31浏览次数:24

  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将稳中求进作为工作总基调。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22年经济工作定调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这个变化意味着什么?在强调稳宏观经济、稳住大局的基础上,中央对于高质量发展做了哪些谋划?

  当前,疫情叠加百年变局,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经济增速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同时,国际力量的结构对比正在发生深刻调整,产业链结构、能源结构、贸易结构、金融结构等发生深刻变革。

  在国内,传统增长动能和经济结构面临转换。从经济运行规律来看,需要统筹“稳”和“进”,把握高质量发展节奏。同时,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国经济运行出现许多新问题。比如,正确认识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为资本设置“红绿灯”,防止资本野蛮生长;作为人口大国,要保障初级产品供给,“抓好风险处置工作”;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等等。尤其是,要把握好经济运行的时度效,不能把长期目标短期化、系统目标碎片化,更不能把“持久战”打成“突击战”。

  经济运行是一个动态过程。“稳”和“进”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只有静态的“稳”,没有“求进”,终究也稳不住;一味地“求进”,不注重“稳”,最终也“进”不了。在保持大局稳定的前提下,“求进”的目标是坚持高质量发展。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宏观、微观、结构、科技、改革开放、区域、社会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提出增长动力结构、产业结构、供给与需求结构、城乡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亟须全面深化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组合旨在实现多重目标的动态平衡,这是经济政策的基本规律。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进一步深化了“逆周期”调控规律。这意味着不仅要考虑当下经济运行情况,更要考虑刺激政策对未来经济的影响,有没有后遗症,统筹协调短期与中长期、规模与质量、节奏与目标等复杂关系。

  为此,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经济稳定政策的供给,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振市场主体信心;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突破供给约束堵点,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整个政策体系有三大关键词:一是“稳健”,重在强调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有效性;二是“活力”,注重激发市场动能和提振预期,打通各类市场堵点;三是“协调”,坚持系统观念,遵循经济规律,防止顾此失彼。

  进一步来看,要以全面的“稳”确保高质量的“进”。

  第一,经济运行环境的研判要坚持全面、辩证、系统的方法论。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但也必须实事求是地看到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压力,重要战略机遇期与风险挑战交织。因此,更要坚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二,“结构性障碍”是阻碍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不仅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例如,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第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量的合理增长。“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沉着应对重大挑战,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第四,坚持“稳”的全面性和“进”的质量性统一。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政治和经济、现实和历史、物质和文化、发展和民生、资源和生态、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因素,确保“六稳”“六保”。

  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比如,着力夯实经济新动能,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数字化改造,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形成扎实的科研作风。

 

阅读原文

 

作者丨殷德生(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来源丨解放日报

编辑丨梁欢

编审丨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