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文摘》刘莉莉:民办本科院校的转型: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发布者:学术报告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11-28浏览次数:23


民办高校从专科层次到本科层次乃至研究生层次教育的一次次飞跃给予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更大信心与契机,然而民办本科院校新一轮的发展也面着巨大挑战。伴随着经济的转型,中国正在从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对文凭的过度依赖在弱化,教育费越来越理性。在此背景下,现代化的校园和低廉学费不再是民办本科院校竞争的优势,学士乃至硕士学位授予资格也不是其赢得竞争的资本,招生与就的营销策略更不再是民办本科院校独领风骚的有手段。在高等教育变革的时代,人们对高品质民办学有了更多的期待。民办高校生存的政策环境也在改善。民办本科院校只有真正有了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民办高等教育新的跨越,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才能真正形成。


一、比较优势与民办本科院校跨越式发展的阶段性选择


比较优势原本是贸易经济学所使用的概念,是指在经济交往中利用自己的要素禀赋优势寻求最佳发展方向和获取最大利益。在民办高校发展战略中,比较优势理论主要是指民办学校凭借自身的民营机制,不断寻求最适宜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通常来说,负债经营、盲目扩张规模并非学校组织发展的最有效策略。但是,在高等教育供不应求、公办高校改革又十分滞后的背景下,民办高校利用了教育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和求学者的盲目,通过以市场为导向的负债经营和规模扩张等商业模式运作化“危”为“机”,凸显了比较优势,实现了自身的发展。


二、民办本科院校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形成


民办高校从非学历教育到学历教育的办学层次提升是基于其自身机制的相对优势。民办本科院校新的跨越则需要通过建立核心竞争力以保持自己的优势。竞争优势是指当一个组织实施一种同类组织无法复制或难以模仿的价值创造战略时形成的优势。民办本科院校在充分发挥已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资源配置、优化组织结构,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型。

1.比较优势并不等于竞争优势

自负盈亏的机制让民办高校选择了负债经营,经营带给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却不是无止境的。随着原有公办高校的置换后重建和新建高职院校的涌现,民办高校校舍和设施的优势变得不明显,相反,维护庞大校园的沉重经济负担和运营成本接踵而来。同样,规模扩张带给民办本科院校的并非是持续的发展。高等学校的办学效益不总是与学校规模呈正比,在同等质量投入水平下,当规模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规模对生均成本的影响就会变小。也就是说,办学效益不会永远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同步提高。依靠规模扩张完成资本原始积累是中国民办高校跨越式发展的一种阶段性选择。然而,盲目扩张所导致的民办本科院校发展定位的缺失和教学管理的粗放,一定程度上正在束缚着学校的发展。在专业设置上,虽然民办高校对市场需求的反应是快速敏捷的,但是课程内容的建构远远没有与之同步,更不用说职业的规划与专业的引领。面对越来越理性的求学者和越来越实际的招聘方,一纸文凭、一个专业符号很难成为学生就业竞争的优势。封闭式的管理虽然约束了学生的行为,但是并不等于给予学生良好的教育。可以说,民办高校在原有竞争中呈现的优势虽然带来了学校的跨越,但它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性的产物,民办本科高校原有的优势不再是其新一轮竞争的强势。

2.利用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

民办高校自负盈亏的民营机制与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始终是不能摈弃的优势,但不能局限于在一定阶段相对公办高校的优势,而需要积极培育和创造竞争优势。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迈入了大众化时代,民办本科院校不再处于一种拾遗补缺的地位,而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竞争的环境在变,竞争对手也在变,竞争的方式自然需要转变。通过教育市场的结构分析可以看到,民办本科院校作为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质的民办高校的佼佼者,既要应对民办高职院校的追赶,也想撼动老牌公办大学的地位,同时还要时时迎接其他民办本科院校、独立学院以及公办高职院校的挑战。此外,国外大学已经抢滩登陆,中外合作院校更是来势汹汹。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等的出现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源的争夺,更为重要的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挑战。面对新建公办本科院校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植和“21l”、“985”工程大学的雄厚实力,民办院校既不能趋同于原有的公办院校,更不能固守原有的优势,而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寻求大学内生增长的新动力。


三、民办本科院校竞争优势策略的选择


1.办学定位的调整与内在价值的重构

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经历了盲目扩张期、规范调整期,现在需要通过精细化管理构建自己的特色与品牌。民办学校办学初期的粗放是时代的选择。在民办高等教育的激烈变革与振荡中,民办大学的办学者无法也无暇顾及长远的战略规划,为了扩建校舍、争夺生源、提升办学层次、增设新专业放弃了对学校自身更深层次、更系统的思考与审视。民办本科院校今天已经跻身于“大学”行列,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学教育机构。应该说,人们对“大学”的期许是一样的,无论是公办大学还是民办大学都应该注重内涵发展。民办本科院校的竞争优势最终应该来自于其作为大学的品质。民办本科院校不仅仅需要在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之间做出选择,还需要在提供优质的本科教育还是职业教育、追逐研究型大学还是局限于教学型大学等两难局面中做出自己的选择。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亨利·莱文教授指出:不同大学的资源配置策略可以造成成本效益的天壤之别,不是2%或3%的差异,有时是400%或500%的差异。能否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最有效的配置取决于大学发展战略。美国既有最顶尖的私立研究型大学,也有袖珍型的私立文理学院。美国私立高等教育之所以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原因在于学校非常重视自身的发展定位。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上任伊始就设计了一个清晰的、雄心勃勃的愿景,以此来改造哈佛。此项改造计划具体由三个关键部分组成:改革本科生课程体系,让学生自由选课;力主开展研究生教育,为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提供探索高深知识领域的机会;在哈佛建立更高标准的专门学院,包括法学院、神学院、医学院等,专门招收研究生。艾略特不照搬德国大学模式,而是强调美国大学的独创性,适应美国独特的社会环境。同样,地区性州立学院通过优等班课程来树立自己的形象。私立的凤凰城大学从未把研究型大学作为自身追逐的目标,而是定位于服务低端高等教育市场,培养社会领域最实用的专业人才。无论哪一种选择,对于民办本科高校最为重要的是把学校当作教育来办,而不是当作企业来办。办学校需要企业家精神,这不等同于把学校当作企业来办。民办本科院校要想走向卓越,必须回归教育本原,也就是要关注学生,关注人的成长与生命的价值。蔡元培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蔡元培这一关于教育发展人的能力、完成人格的两大教育功能是对传统“大学”理念的现代诠释。

民办院校办学层次的提升给予其最重要的反思就是要回归到人的教育上,而不是“把每一个学生训练成能胜任某一个岗位的技师”。民办本科院校必须关注学生的心智成长,注重培养学生广阔的知识视野,促进其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个性的完善。这是大学的理想,也是大学品质的一部分。民办本科院校不是不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是不能让教育的内涵局限在实用的技术教育。教育离不开必要的技术技能训练,但训练是为了涵养人的整体智慧,而不是把人当做训练的机器,使训练成为与人的心灵隔离的异己的活动。尽管知识技能的传授不可缺少,但真正的教育必须超越于此而上升到培育人的精神、安顿人的心灵的高度,以接近教育的本质。哈佛大学作为一所私立大学,之所以被看成是美国国家历史的象征,是因为它所展示的既有教育上的意义,也有文明、文化、历史的意义。能否找回民办本科院校应有的价值定位、重塑大学之魂是当下民办高等教育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2.课堂的转型与学习的增值

关注学生很容易成为办学中的一句空话。民办本科院校对于学生的关注也并非意味着从学生的封闭式管理走向开放式管理,其竞争优势的形成要从课堂教学的变革中突破。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高校中的教学一直以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法将教师置于中心地位,注重学生的记忆而忽视他们的反应,注重答案的一致性和标准性。过分强调一致不仅不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和学术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无法成为学习的主体。公办大学的鼓励教授上讲台、设立各种优秀教学奖项等举措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死气沉沉的课堂现状。因为教授们已经习惯于讲授制,突破这样的瓶颈很难。即使在行政权力泛化的公办大学,想让课堂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或是“以问题为中心”都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事情。民办本科院校则不同。民营机制让民办院校不仅在教师选聘上更加灵活,在教学管理上也更加富有弹性。民办本科院校只要从学校决策者到教师都高度重视教学,就可以选聘更能关注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养成的行业精英,同时创建教学改革支持平台,审查培养方案,支持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奖励优秀教学成果,创建有效教学评估系统。

从“以知识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或者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转型需要教师个性化的指导和能够引起学生强烈兴趣的课外学习。这与其说是教学方式的转换,不如说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所获得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而是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更高的人生目标。这样一来,学习才真正有了价值。

3.制度的创新与教师精神追求的提升

把学生放在首位是民办本科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选择。不同于公办大学可以区分为重点大学、普通高校,民办高校的质量只能靠学生培养水平予以衡量。而学生的培养是在一定的理念和制度下实现的。教师是学校创新制度和践行制度的主体。与松散的无政府组织的大学相比,民办高校管理效率更高。这与其说是制度上的优势,不如说是组织结构的优势——民办高校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科层式的层级管理,甚至带有很强的家族制管理的烙印。随着办学层次的提升,民办高校制度的创新不是一种为了创新而创新的装饰,而是要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制度创新首先是基于大学自身的价值追求,即关注学生的成长和生命的质量,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工艺品;要让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飞扬。改变招生和评价方式将成为民办本科院校新的思路。其次,创新的制度是一种开放的系统,是将学校、家庭和行业以及社会联系在一起的网络。民办高校与行业、与学生家庭紧密的联系将成为学生发展最有力的保障。第三,制度创新是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制度体系,它包括教师绩效评价、资源配置方式等诸多方面。教师精神追求的提升将成为本科院校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以兼职为主的教师团队让民办本科院校降低了办学成本,但也成为其跨越式发展的阻力。民办本科院校应通过制度创新增强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提升教师的精神追求。

必须承认,民办本科院校的转型是一个蜕变过程。蜕变的痛苦在于对原有“商业模式运作”的超越。面对“唯赢利论”、“唯就业论”、“唯科研论”等世俗论调的冲击,民办大学没有对这些世俗理念的超越,就没有办学品味的提升,也不会有更长远的发展。竞争优势的形成体现着学校战略的选择,其核心是对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这一价值的坚守。这一价值的重构意味着大学要与社会保持适度的距离。在新的竞争中,民办本科院校仍然需要关注社会需求,尊重市场规律,但随着办学层次的提升和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追求卓越的高品质民办大学不能为了迎合“客户需求”而忘了“教育目的”,使学校沦为市场化的商业机构。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呼唤着有独特价值追求的民办本科院校,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制度的创新与体制的变革。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自《复旦教育论坛》2012年第2期)


《新华文摘》    2012年第15期(126-128页)作者: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