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展的战略转变与意义重建

发布者:学术报告管理员发布时间:2006-11-01浏览次数:48


  2006年9月13日,在我国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使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文化发展的水平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际地位相适应。为现实这一发展目标,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导向性和文化发展的原动力,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文化发展必须实现如下几个方面的战略转变:

  一是要在文化事务管理上实现从行政管理到公共治理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对文化事务的管理一直实行的是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所对应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这种以计划经济为服务目标的文化管理体制不仅难以适应新时代的新发展,而且越来越暴露出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这其中主要包括:文化事业高度意识形态化;所有制单一化;文化机构行政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僵化,等等。与政府这种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相比,当代公共治理的内涵却要丰富的多,它不仅包括各种正式的政府机制,而且也包括各种非正式的、非营利的机制。可以说,公共治理就是在一定范围内多元主体对文化事务的协同管理过程,落实在政策过程,文化事务的管理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多元治理的过程。

  二是要在文化制度建设上实现从政策优势到制度优势的转变。制度与政策的最大区别在于,政策通常是应时性的,往往会根据时势的发展随时可能发生更改,因此,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过渡性。而制度却相对固定,它是对某种政策实施效果经长期检验以后才逐步形成和固定下来的,因而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政府的执政倾向和能力。长期以来,我们对文化事业的管理一直比较偏重于过渡性的政策引导,而对文化制度本身的建构相对不足。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政策体系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二是受传统计划体制因素的影响仍然较大。由于整个政策环境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型,许多文化政策的制定仍然带有强烈的计划体制的因素,难以真正做到适合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的发展,其结果将为行政行为干预文化经营活动、行政目标损害文化产业利润目标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三是要在文化生态培育上实现从生态培植到生态优化的转变。实际上,在文化生态的培育方面,我们党早就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主张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流派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的讨论,艺术和科学上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自由讨论和实践去解决。这一方针极大地促进了良好的文化生态的培育,也有利于先进文化的发展。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文化生态的培育在一定时期曾经中断甚至被抛弃。我们所倡导的文化生态优化,其不仅仅是为了培植和建立起状态良好的文化生态,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文化生态结构的合理化和可持续发展,其具体目标就是结构合理、层次有序、活动有机、逻辑规范等,既符合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又有利于政治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说,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依赖于文化生态的优化,并在各种文化类型和文化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冲突、相互融合而有序发展的基础上走向文化生态多元并存和合理发展的道路。

  四是要在文化经济构成上实现从单一性到多元化的转变。文化经济构成的多元化在某种程度上是由文化本身的多元化决定的,也是文化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然而,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对文化尤其是文化经济的认识比较模糊,一直觉得文化是虚的、软的,经济才是实的、硬的,没有把文化及文化经济纳入市场经济的思维视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文化经济的构成也比较单一,而发达国家却把文化经济作为国家重要支柱经济,形成了完整的文化经济研发体系。对此,我们必须在国民经济产业群中确立优先发展文化经济战略,改变文化经济构成的单一局面,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以确保文化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五是要在文化资源的配置上实现从条块分割到资源整合的转变。新世纪以来,尽管我国宣布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基本建立,但在文化领域内传统的条块分割的资源配置方式尚未发生根本性变革。要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效配置,就是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保障文化资源整合的实施。尤其是要改变单纯由政府办文化的组织方式,依靠社会力量建设和发展文化事业,走“共识、共建、共办、共荣、共享”之路,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人力、财力、物力的基础上,使文化活动更具有协调性、规划性,以共同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总之,作为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最高博弈艺术,文化发展战略的最终实施依赖于有效的制度保障和一系列可操作的路径。当代文化社会学普遍认为,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总是在人类社会内部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人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才有可能进行文化的创造、传播和发展。因此,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在创造自己文化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社会和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发展的意义与物质创造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景及规划来看,文化发展的战略转变和意义重建是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系联系在一起的。文化精神的发扬光大,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通过把文化发展纳入到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的系统中去认识和实施,文化发展的重建意义就会更加凸显出来,并成为我国主流的文化形态,从而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持与思想保障。(本文系我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和上海社科院青年学术交流中心联合主办的青年论坛上的发言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