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三)

发布者:学术报告管理员发布时间:2004-10-09浏览次数:50


  五、关于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为贯彻这一战略思想,《决定》提出,要不断提高我们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决定》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其精神实质可以概括为“四个一”:即要实现“一个执政本质”,这就是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一个根本要求”,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明确“一个重要途径”,这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要完善“一个执政方式”,这就是坚持依法执政。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决定》强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全面做好党的宗教工作,做好侨务工作,做好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其他社会阶层人士工作。要巩固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及一切热爱中华民族的人们的大团结。要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为积极推进依法治国,《决定》明确提出,要把依法执政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提高依法执政水平。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很大程度上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坚持依法执政,就要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坚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要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在法治的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提高司法队伍素质,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和保障,为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提供法制保障。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决定》从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一些具体的改革举措。比如,在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方面,提出了健全有关重大问题决策前同民主党派协商的制度;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纠错改正机制;有组织地广泛联系专家学者、建立多种形式的决策咨询机制和信息支持系统。这些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制度创新,对于进一步推进党和国家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具有重要作用。   

  在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方面,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加强和改进对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依法实行质询制、问责制和罢免制;加强对各级纪律检查机关的领导,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支持和保证人大、政府专门机关、司法机关依法履行监督职能;支持和保证政协依照章程开展民主监督。同时还要加强社会监督,保障公民的检举权、控告权、申诉权等。《决定》总结实践经验,贯彻改革精神,强调通过拓宽和健全监督渠道,把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之中,就是以实际行动体现邓小平同志关于共产党执政必须接受监督的重要思想,使我们党始终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防止和克服滥用权力、以权谋私,防止形成既得利益集团,真正跳出“历史兴亡周期率”。   

  在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方面,《决定》提出了规范党政机构设置,完善党委常委会的组成结构,适当扩大党政领导成员交叉任职,减少领导职数,切实解决分工重叠问题,撤并党委和政府职能相同或相近的工作部门;规范各类领导小组和协调机构,一般不设实体性办事机构;加强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研究,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等。这些重大改革举措,对于我们党进一步优化执政体制、健全执政方式、完善执政方略、实现执政使命,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六、关于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决定》根据十六大的要求,就这个问题作出了部署。   

  一是要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积极推动理论武装和理论创新工作,不断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着力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决定》强调,要着力抓好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队伍建设和鼓励理论创新的社会环境建设,特别是要重视培养中青年理论人才,鼓励他们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发挥思想库作用。   

  二是要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决定》强调,要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决定》还要求,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抓紧制定文化发展纲要和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三是要坚持宣传舆论工作的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增强舆论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决定》强调,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引导新闻媒体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和积极开展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强互联网管理体制和网上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   

  四是要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决定》强调,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倡导基本道德规范;坚持鼓励先进和照顾多数、统一思想和尊重差异、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统一,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把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切实抓好青少年教育结合起来,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的青少年教育网络;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深化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教育和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推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推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   

  

  七、关于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四中全会《决定》据此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很重要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这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体现了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归根到底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的要求。去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00美元,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目标跨越。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在这个关键的发展时期,如果政策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反之,就会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各种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决定》强调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着眼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眼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从而争取实现前一种发展结果,避免后一种发展结果。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我们党提出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其着眼点就是要从政策上促进、从制度上保证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决定》按照十六大的要求,提出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决破除各种障碍,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要在全社会努力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这是很有现实针对性的。鼓励创造,才有活力和效率;扶贫济困,才有安定与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新时期以来,我国社会在充满发展活力、各方面群众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我们党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并正在采取各种措施积极解决这个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节。《决定》强调,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这就要善于从政策取向上抓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正确反映并妥善处理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反对和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同时,要增强妥善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本领,善于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进一步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和社会利益协调机制,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此外,还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四个多样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社会管理形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和方法,越来越紧迫地提到我们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决定》提出,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同时,《决定》还针对社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对基层党组织、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社团和行业等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进行了定位。要求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发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发挥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其着眼点就是要加快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和政府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