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丨钱旭红院士: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全链条自主创新

发布者:学术报告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10-19浏览次数:117

“大学应成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科技创新的发源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表示。



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大的“卡脖子”问题在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育人”成为了华东师大最主要的特色和最大的优势。在传统高等教育人才支撑的基础上,华东师大正在对基础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3年前,华东师大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教育学、生态学和统计学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钱旭红告诉记者,华东师大在“双一流”建设中,强调“通过学术卓越追求育人卓越”,即把一流学科建设成果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在实现学校一流学术的同时实现一流的育人。学校正在着力打造华东师大的育人特色,旨在跨越学科专业课程界限,实现超越知识点的传授。“具体来说就是思维导向的通识教育、前沿导向的专业教育、研究导向的教师教育、英才导向的智能教育。在此基础上,通过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学校培养基础教育一线教师以及学校基础教育集团成员校,辐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

  在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不少学科建设成果已经较好地应用在人才培养之中,比如说叶澜、李政涛团队“生命·实践”教育学学派推动基础教育创新发展;季浏团队创立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在全国广泛推广;范良火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一课一练》输入欧洲、美洲、大洋洲的多个国家,成为上海基础教育辐射世界的新品牌。

  华东师大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家经济领域的现实问题,在统计、信息、软件、生态等领域都有着较强的研究实力。学校自主研发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打破了数据库系统被国外公司的垄断,广泛应用于金融、电信、互联网等行业,促进金融领域自主可控技术发展;学校工控安全软件首创了并发程序的统一模型框架,攻克了软件安全可信保障技术三大难题,成果应用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国家重大工程;学校承担拥有中国首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上海洋山深水港自动化码头操作系统关键核心模块开发,服务全球规模最大、最先进全自动化码头建设;学校领衔全球海洋微塑料研究等。


精准对接国家战略 打造新产业形态


  “高校在学科建设中要精准对接国家战略,通过多方合作开展多学科联合的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研究。”钱旭红介绍说,学校依托自身学科优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实施幸福之花“5+”行动计划,即“教育+”“生态+”“健康+”“智能+”“国际+”。通过幸福之花,将学校的优势学科交叉聚焦于五大领域,精准对接国家战略:为社会提供幸福的解决方案。通过交叉聚焦,学校立足国际学术前沿,开展多方合作,推进了一批具有开创性、引领性的项目。目前,学校正在开展“超限制造”上海市级重大科技专项,这是基于飞秒激光的未来制造技术,旨在建立新的产业形态。这个项目多学科交叉联合,在政府支持下与其他高校、企业共同开展研究。它有可能突破现有的产业形态,有效推动上海的产业创新发展和升级。

  与企业不同,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助力产业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更关注人的发展,即为国家战略和产业创新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在这方面,华东师大充分发挥自身教育优势,通过国际合作,探索创立CTO(首席技术官)培养教育模式和路径,从而解决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切实助力我国产业创新发展。

  钱旭红认为,大学应成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科技创新的发源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作为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华东师大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的“雏鹰和雄鹰”;作为一所基础研究实力较强、多学科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着力加强基础研究的顶层规划和系统部署,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促使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不断产生;作为一所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学校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开展全链条自主创新,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的对接融通,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源源不断地产生,助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及时转化科研成果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获得成效的关键。近年来,华东师大的科技成果转化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经济“含金量”方面进行了哪些重要探索?钱旭红告诉记者,在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创新优化方面,学校以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创新为切入点,兼顾两个“并重” ,即鼓励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和提升科技人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并重,已有科技成果的转化价值挖掘与未来科技成果的转化价值培育并重。为了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同频共振,学校以制度为保障,采取科技成果无偿许可形式支持本校学生创新创业。近3年,学校已无偿许可28项科技成果用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相关学生多次获得“创青春”、“互联网+”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最高荣誉。

  在搭建系列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方面,学校对标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方法,加强与以色列海法大学的合作,建立华东师范大学海法大学转化科学与联合研究院。着眼于以“人才的转化”带动“科技成果的转化”,成立了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成立了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使其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直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发展。

  钱旭红介绍说,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平台的保障下,学校系列“卡脖子”关键技术研发成果得到及时转化,较好地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学校在中科院院士何积丰教授与国家杰青周傲英教授的带领下,围绕软件“自主可控、安全可信”国家战略,以重点行业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开展创新研究,打破行业国际垄断,填补多项关键技术空白,助力相关行业转型升级,为产业发展提供共性技术和系统方案,在航空航天、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普惠金融等领域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10亿元;自主研发弹性可扩展数据库系统,助力重点行业互联网化转型,研究成果在互联网支付、电信运营、物流服务、在线广告等领域得到成功应用,助力金融、电信、物流、营销等行业互联网化转型升级。

  作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的源头,大学应该发挥怎样的重要作用?“我想用华东师大承担的育人、文明和发展三大使命进行概括。”钱旭红说,“育人”使命,要通过教育模式的深刻转型,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文明”使命,要参与建立走向世界的中国知识体系,为中华文明的复兴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发展”使命,要能提供改变世界的新力量源泉和新工具,推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生态、社会等多重意义上的永续发展。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