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白:
目前对中苏关系问题的研究,在学术界,中国学者的成果是处于世界前沿的。第一,俄国档案的大量解密,中国学者掌握了很多;第二,中国本身的很多资料,外国学者不易掌握。所以在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中,大家都比较认可的就是关于中苏关系这段历史,中国学者研究得还是比较透彻的。
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的关系有着比较长的历史。大概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21年到大革命失败。
第二阶段,从1928年到长征结束。
第三阶段,从长征结束到1943年。
第四阶段,从1943年5月到1948年底、1949年初。
第五阶段,1949年初中苏结盟,到20世纪60年代的中期中苏同盟破裂。
中苏同盟的缘起
中苏同盟建立的起点,实际上是从二战后开始的。战争结束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大体已经明朗化了,特别是在欧洲。这个时候各大国领袖都在考虑战后的安排和国际关系问题。
美国罗斯福总统也看到这一点,就是崛起的苏联是未来美国的一个伙伴,是维持世界稳定与和平的一个重要的对象。
从苏联来讲,当时斯大林的对外政策走向就是要和西方合作,特别是跟美国合作。美国罗斯福总统也看到这一点——崛起的苏联是未来美国的一个伙伴,是维持世界稳定与和平的一个重要的对象。1943年到1946年美苏之间的合作是国际关系的一个基本框架。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和毛泽东对苏联的态度,其实是有点雷同的。
1943年斯大林接受了美国的扶持中国来主导亚洲秩序方案,前提就是要恢复苏联在中国的特权。
这个特权是什么呢?主要是在东北,中东铁路路权、旅顺和大连做太平洋的出海口、外蒙古独立等,后来美国答应了这个条件。而实现它必须跟国民政府谈判。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不能跟中国共产党发生任何关系。因为一旦发生关系,蒋介石信不过,美国人就更担心。
毛泽东见美国人讲的第一句话—— “中国共产党人首先是中国人。”
毛泽东对此也看得非常清楚。1944年,毛泽东设想战后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不能靠苏联,要靠美国。从现在解密文献上看,当时毛泽东跟美国外交官和美国代表到延安的谈话记录都表明毛泽东的想法。毛泽东见美国人讲的第一句话—— “中国共产党人首先是中国人。”美国因此判断毛泽东是一个民族主义分子,民族主义分子就可以打交道。
1945年,美国国会的右翼集团势力比较大,对在华的外交官进行了清理,一下子就把亲中共的这批势力给打下去了。包括美国驻华大使高斯,还有史迪威,当时中国战区的参谋长。史迪威跟蒋介石一个很大的矛盾就是,蒋介石要把美国援助的物资完全掌控在自己的手里,从来不给八路军和新四军。史迪威认为,人家八路军、新四军生龙活虎的,你应该给他们一些。所以他们俩这个矛盾非常尖锐。最后罗斯福思考再三还是依从了蒋介石,把史迪威撤回国了。这样一些事情发生以后,中共想跟美国建立关系的希望就破灭了。
日本投降以后,朱德连下6道命令,立刻派部队接收华北、华南各大城市。当时毛泽东任命了江南5省的省长、上海市的市长、南京市的市长,想一举拿下半壁江山,然后再跟蒋介石谈判。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和美国人都很着急。蒋介石一封接着一封给毛泽东发电报,请其上重庆谈判。毛泽东拒绝了。但是到了8月21日左右,斯大林来了电报,说你必须去重庆谈判。中国绝对不能发生内战,否则中华民族就要灭亡了。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一天,最后接受了斯大林的意见,毛泽东去了重庆。当然谈判最后也没有什么结果,实际上双方都是在拖延时间。这件事使毛泽东非常愤怒,他也知道斯大林没有把中国共产党放在眼里。
在这其中发生了很多事情,包括毛泽东三番五次要去莫斯科,斯大林就是不同意。一直到1948年底,出现了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就是从中共来讲,已经打到长江边了。下一步就是过长江,要解放全中国。走不走这一步,对于美国、对于蒋介石、对于中共,包括对于苏联都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在处理张学良的问题、皖南事变的问题、重庆谈判上,毛泽东都服从了斯大林,唯独这一次他不能接受斯大林的建议。
斯大林给毛泽东写信,要他跟国民党谈判。在处理张学良的问题、皖南事变的问题、重庆谈判上,毛泽东都服从了斯大林,唯独这一次他不能接受斯大林的建议。当然斯大林也明白,因为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毛泽东的手里。所以他马上就变了口气,说我不是真的要你和谈,你只是不能把和谈的旗子交到敌人手里头,所以你可以提出一些和谈的条件让蒋介石接受不了,之后你可以打。后来毛泽东又回电说已经给蒋介石提了8个和谈条件。再后来这件事就过去了。
1949年1月15日,斯大林又给毛泽东发一个电报,不要毛泽东到莫斯科,说他会派米高扬去跟毛泽东谈。米高扬到西柏坡一共谈了12次,谈得非常好。
从1949年4月份开始,苏联对中共的援助突然加大,并且以政府的名义出现。斯大林召开最高苏维埃会议和部长会议讨论对中国共产党的援助问题。此时中共也过了长江,整个中国的局势也非常好。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毛泽东明白了苏联的态度,向苏联一边倒。特别是刘少奇访苏后,斯大林更明确地对中共代表团直接表明了苏联的态度。这个时候中苏建立同盟的这种政治基础就已经奠定下来了。
斯大林决定做一个让步,同意签订新条约。毛泽东马上通知周恩来赶往莫斯科谈判。但是他们都没想到,斯大林是个老油条。
但是他们之间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可能会影响到整个中苏关系及其未来走向,即如何处理1945年蒋介石跟斯大林签的条约。
第一次是米高扬到西柏坡的时候,他们谈起未来中共的民族政策。这时毛提出,让外蒙古回归祖国的怀抱。这遭到了苏联的拒绝。毛泽东心里非常明白,说以后中国共产党再也不提外蒙古的问题了。
第二次是刘少奇到莫斯科的时候,他给苏共中央写了一个很长篇的报告,其中讲到中苏如何处理1945年国民政府和苏联签订的友好同盟条约的问题,并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宣布维持条约;二是宣布废除这个条约,签订新的条约;三是暂时保留,日后修改。斯大林在报告上画了一个圈,写道:这个问题等毛泽东到莫斯科来再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1月份毛泽东就给斯大林打电报说我要去莫斯科,主要就是谈中苏同盟条约的问题,连发三封电报,斯大林不答复。后来在毛泽东的坚持下,为了维护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双方讨论,斯大林决定做一个让步,同意签订新条约了。毛泽东马上通知周恩来赶往莫斯科谈判。但是毛泽东跟周恩来都没想到,其实斯大林是个老油条。
据俄国档案记录,从1950年1月5日开始,苏联组织了一个庞大的条约起草委员会,想方设法修改。改来改去,最后弄得他们起草的所有的新的条约内容还是旧的,毛泽东一直蒙在鼓里。20日周恩来到了莫斯科,22日进行了一次会谈,23日跟米高扬举行会谈。苏联把所有的方案往中国人手里一交,毛泽东看后发现这跟旧的条约没有什么不同。于是,建议周恩来重新起草一个。周恩来把中国起草的关于旅顺、大连和中长铁路的条约交给了苏联。大连的行政权、大连港的所有设施立即无偿地归还中国,中长铁路和旅顺港于1952年底无偿地归还中国。
斯大林非常愤怒,但最后还是决定让步了。1950年1月28日,苏联修改完了以后退回给中国代表团的方案,基本上全部接受了中国的条款。斯大林放弃在中国的特权,是没有办法的选择。因为美国的策略就是分裂中苏,拉拢毛泽东,他只能这么选择。2月14日,中苏签订了条约,但导致的后果是出乎意料的。
后来朝鲜战局变化,中国决定出兵朝鲜,毛泽东深层考虑的问题就是为了维护中苏同盟。
一是美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4月份,美国出台了一个新的文件,即《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68号文的主旨是全面遏制共产主义,中苏结成联盟就是把共产党的势力从易北河扩大到了太平洋,整个欧亚大陆连成一片。所以美国必须改变战略,从原来在欧洲遏制苏联,改成在全球遏制共产主义势力的扩张。
二是苏联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斯大林改变了对朝鲜半岛的政策,同意金日成发动战争。因为苏联要在朝鲜半岛取得在中国丢掉的不冻港出海口。
后来朝鲜战局变化,中国决定出兵朝鲜。毛泽东深层考虑的问题就是为了维护中苏同盟,如果不出兵,中苏同盟将渐行渐远。以后的历史也都实证了毛泽东的战略选择。如果中国不出兵朝鲜,中苏同盟就形同一张废纸。可以说,抗美援朝使中苏同盟真正发挥了实际作用。
中苏同盟的蜜月期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非常重视中苏关系。在赫鲁晓夫任内,中苏关系发生了一个本质性的变化。这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就是斯大林死了以后,苏联领导人的政治智慧、资历、水平都不如毛泽东。再一个原因是赫鲁晓夫对苏联的力量和他自己掌控苏联的能力没有信心,所以需要与中国共产党联手来掌控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社会主义阵营。
当时在苏联流传一个说法,说毛泽东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赫鲁晓夫同志就是一个种玉米的。
在这个时期比较典型的特点就是苏联在经济、科技上帮助中国,中国在政治上帮助苏联。比如中国的“一五计划”完全是苏联帮着搞起来的。海军的建立、空军的建立和坦克兵、通讯兵等所有特殊兵种,完全是苏联的设备、苏联的技术、苏联的训练,所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就是在苏联帮助的基础上完成的。另一个是核武器,如果没有苏联的帮助,中国不可能在1964年爆炸成功,反应堆、加速器都是苏联提供的。
另一个特点是毛泽东在政治上帮助赫鲁晓夫,有三件事。第一件事,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的问题。批判斯大林有其合理性,这也是苏共中央一致的认识,并非赫鲁晓夫个人的看法,但是方式值得商榷,造成了轩然大波,特别是对苏联和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员和群众影响很大。中共中央写文章,帮助稳定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局势。
第二件事是波匈事件。波兰出事以后,赫鲁晓夫请中国帮助处理问题,刘少奇和邓小平去了。第二次出兵布达佩斯后,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颇受非议,赫鲁晓夫请求中国救火,周恩来又跑到莫斯科、华沙、布达佩斯,搞穿梭外交,把苏联后院的大火扑灭了。
由于赫鲁晓夫连续处理事情失利,导致他在苏联党内的威望大大地降低。当时在苏联流传一个说法,说毛泽东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赫鲁晓夫同志就是一个种玉米的。由此可以看出,当时赫鲁晓夫在苏联党内的威信比较低,如果他不靠中共来维持、帮助,很难立足。
第三件事是苏联的反党集团事件。
米高扬跟毛泽东谈了8个小时。讲完之后毛泽东说支持赫鲁晓夫同志。几件事令赫鲁晓夫对毛泽东非常佩服。
1957年6月莫斯科发生了宫廷政变,卡冈诺维奇和布尔加宁等人试图罢黜赫鲁晓夫,反被赫鲁晓夫打成了反党集团。此事公布后,立刻在苏联和东欧引起一片哗然——与列宁一起革命的中央委员,参加十月革命的元老,怎么可能突然成了反党集团?东欧各国都表示怀疑。赫鲁晓夫十分着急,眼看社会主义阵营就要一盘散沙,怎么办?此时,中共不表态。所以,他马上派米高扬到北京,请毛主席出来给自己主持一下公道。
7月5日米高扬跟毛泽东谈了8个小时,汇报来龙去脉。讲完之后毛泽东说支持赫鲁晓夫同志。第二天,《人民日报》刊登了,东欧各国共产党都跟着登报支持,这一风波又过去了。连续这么几件事,赫鲁晓夫对毛泽东非常佩服,也很感激。
聂荣臻趁机提出许多国防科技援助要求,苏联答应说同意签新的条约。9月份中国庞大的代表团到了莫斯科,10月15日签了国防新技术协定,此时中苏关系是最好的时期。苏联提出以后不要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应该提以中国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1957年底,不但毛泽东和赫鲁晓夫这两个领导人的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化,中共和苏共的地位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以至于在整个莫斯科会议上毛泽东占据了主导地位。
莫斯科会议显示,中苏关系到达了顶峰。
中苏同盟的破裂
莫斯科会议中也反映了中苏之间在对外政策上的分歧。1957年的时候是苏联蓬勃发展的一年,人造卫星上天、核潜艇下水,从1955年开始连年农业丰收,苏联的经济一下站住脚了,科技突飞猛进,随后又发射了洲际导弹。
赫鲁晓夫当时做了一个很重大的事情,就是作为苏联首脑第一次访问美国。
1957年底以后,苏联的底气提高了很多,经济问题解决了,政治问题也解决了,反对派清除了,进入政治局、书记处都是他的人,所以赫鲁晓夫一下就趾高气扬起来,毛泽东对他的不恭不敬,赫鲁晓夫有点接受不了。两党地位发生了变化,两国领导人之间也产生了摩擦。
毛泽东当时认为,中国是一个大国,人口、政治经验都比苏联强,包括领袖的魅力。但经济实力不如苏联,除非中国把经济实力提上来。所以,中国搞了大跃进。到了1959年初,大跃进和人民公社都失败了,整个经济形势已经混乱不堪。
对外政策上发生的一个比较重大的事,就是炮击金门。要收复金门和马祖,这是最初的设想。毛泽东担心美国干涉,就请赫鲁晓夫到北京来,搞了一个联合声明,但是并没有告诉他要炮击金门。美国发表强硬的新港声明后,苏联又不得不出面为中国打出核保护伞。赫鲁晓夫心里有气。
此后,赫鲁晓夫当时做了一个很重大的事情,就是作为苏联首脑第一次访问美国。这是赫鲁晓夫非常得意的。以前的苏联领导人从来没有去过美国,所以他就一直在设计、安排访美,在这个过程当中,他要避免跟美国发生直接的冲突,所以反对中国对台湾动武。这个时候又突然出现了中印边界冲突。冲突中,苏联采取了中立的态度,发表了中立声明,毛泽东非常不满。
古巴导弹危机,苏联想得到中国支持;中印边界战争,中国想得到苏联支持,结果双方都没有按照对方的意志办事。
在金门和中印冲突事件中,双方的认知差距,导致这种政策取向的分歧表现出来。1960年,双方都认识到中苏关系发生了严重分歧。双方的争论包括世界工联会议、布加勒斯特会议,实质就是你对还是我对,对战争应该怎么看、对革命应该怎么看、对帝国主义是武装斗争还是和平共处等。意识形态争论的背后其实就是个主导权的问题,或者叫领导权的问题。就是由谁来主导社会主义阵营的话语权,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有权力领导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争论是没有结果的。恰巧到1960年、1961年中国进入困难时期,毛泽东认为没有再争下去的必要;赫鲁晓夫也认为是好事,知道中国困难,给中国贷款,以此想缓和中苏关系。1961-1962年中苏关系缓和。
1962年10月,中印边界冲突和古巴导弹危机再次激化了中苏矛盾。苏联是想在古巴导弹危机问题上让中国支持它;中印边界战争,中国想让苏联支持自己。结果双方都没有按照对方的意志办事,突破了最后的关系底线。
1963年进入了中苏政治大论战,即所谓的九评,双方争吵不休,其实就是争夺社会主义阵营到底跟谁走的问题。当时,东欧都跟着苏联走,朝鲜、越南比较倾向中国,还有日本共产党比较倾向中国。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已经发生了变化,认为苏联是敌对国,原来背靠苏联抵抗美国,这个战略现在行不通了,要搞三线建设。美国、苏联都靠不住,把军工建设到四川、云南、贵州。中苏关系从最初的党内关系分裂演变成了国家关系的对立,以至于后来爆发了边境武装冲突——珍宝岛事件。珍宝岛事件发生以后,苏联提出要搞核威慑,这样为中美关系缓和提供了一个契机。从1970年以后中美关系开始缓和。之后其实中苏两国之间就已经没有什么交往了。
中苏关系的正常化
直到1979年,中苏同盟条约到期,还要不要继续同盟,保留这么一种形势?当时中国决定不再续约,苏联想通过这个事再缓和一步,但一直就没谈成。一直到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外交人员换了一批比较中立的。同时,邓小平也改变了一些策略,从1985年开始到1989年,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已经排除了意识形态的因素,都不是从党的角度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角度出发来谈双边关系。在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过程当中,现代国家关系的理念逐渐成熟。所以,苏联共产党的垮台、苏联的解体并没有影响中俄关系。
演讲人小传:沈志华,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研究员和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兼职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香港大学名誉研究员。
沈志华自嘲自己的前半生真是倒霉透顶。他成了无业人员,不得不下海,好在从商的运道还不错,他成了一名富裕的书商。1992年,已是成功商人的沈志华突然结束了自己的生意,开始研究国际史。他把自己的研究领域定位在苏联史、冷战史和中苏关系,并把大量精力放在解密档案的搜集上。1996年至2002年间,沈志华与社科院合作,个人出资140万元,专程到俄罗斯和美国搜集俄国解密档案,并组织翻译、整理、出版了36卷《苏联历史档案选编》。
《北京青年报》 日期:2013年4月28日 版次:C1 作者:沈志华
链接:http://bjyouth.ynet.com/3.1/1304/28/7980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