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智慧》课程建设研讨会”召开

以优秀课程助力“智慧的创获”育人目标

发布者:学术报告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10-25浏览次数:151


  10月18日,“推进《中国智慧》课程建设研讨会”在闵行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校党委书记童世骏教授,主讲教师刘志基、吕志峰、王冉冉、方笑一、贾利军、石春轩子、张晶、傅海辉、阎德学、王锐,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龚咏梅,基础教育集团副处长刘萍,教务处王晓红,超星项目总监王美云,以及课程助教团队成员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健主持。会议旨在总结《中国智慧》课程开设一年多来的工作情况,并研讨如何进一步推进课程建设、打造线上线下精品课程,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创获智慧的育人目标。

“推进《中国智慧》课程建设研讨会”召开

  童世骏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中国智慧》课程建设所取得的成绩,进一步强调了课程的重要性。他指出,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我们不仅要建设一流学科,还要有一流课程,要把《中国智慧》课程建设成为华东师大的品牌课程、精品课程。《中国智慧》课程汇集了各个学科专业非常优秀的教师,上好这门课是一种荣耀。他勉励教学团队要把挑战变为机遇,把压力变成动力,把任务变为资源。在推进课程建设方面,童世骏强调教师之间要进一步加强沟通,要处理好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线上线下课程组合应该多样化,同时对于如何有效开展线上讨论、扩大课程选课人数、出版《中国智慧》专题系列丛书等也提出了建议。

校党委书记童世骏教授讲话

  龚咏梅代表课程组对课程开设三学期以来的情况做了汇报。《中国智慧》课程的开设是实现“核心团队、主体团队、协同团队”共同实施思政教育的一次成功实践。16位来自不同系科的优秀教师共上一门课,教学有特色,体系完整,内容精彩丰富,体现了华东师大的文化传统和人文见长优势,开课以来受到学生一致好评。今年3月和9月,在爱课程网两轮开课,扩大了课程的辐射力,这是上海市中国系列课程中在爱课程网开设的第一门课程,已成为示范网课。课程组将对照上海市精品课程、国家在线精品课程的要求找差距、补短板,大力推进课程建设。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龚咏梅进行汇报

  与会专家围绕推进《中国智慧》课程建设进行了充分研讨。王晓红介绍了市教委重点课程、市精品课程、国家精品在线课程的申报,对如何开展慕课教学提出了建议。刘萍介绍了我校基础教育教育集团的工作,对《中国智慧》走向中学提出了希望。石春轩子结合自己成功申报国家精品在线课程的经验对线上课程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刘志基认为,《中国智慧》的定位是“科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应注重普及性。吕志峰认为,通识课不等于专业课程的简化版,对课程要求很高,在学期安排上可考虑为各教学专题更多时间以便更加深入,选课人数不宜过多。王冉冉认为,讲智慧重在启示,不要把知识性作为对象,课程内容要有示范性,引导学生触类旁通,且反映学科前沿、推陈出新。方笑一认为,选择带有情感性的诗而不是哲理诗来讲诗词中的中国智慧,可以通过品味这种诗去领悟诗人面对人生困境的智慧,不要简单地灌输知识和道理。贾利军从营销学角度,用“太阳、太阴、少阴、少阳”四象分析了课程的发展路径。傅海辉认为在一学期中讲授这门课程是合适的,要给学生对中国智慧一种整体性、普及性的认识。阎德学建议可以通过建立课程微信公众号、师生微信群,扩大课程影响,加强师生交流互动。王锐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政治问题,如何讲好中国传统政治智慧很重要。

推进《中国智慧》课程建设研讨会与会人员

  会议最后,助教代表何虹雨同学汇报了助教的工作以及做助教以来的心得体会。《中国智慧》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课程,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为课程配备了多名助教,他们在协助教师完成教学、保证教学秩序、编辑课程报告、维护爱课程慕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他们从中也经受了锻炼,收获了智慧,增长了才干。

  本次会议在建校67周年校庆期间举行,显示了华东师大党委、教务处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重视本科教学,重视拓展利用我校优秀文化积淀和学科优势打造思政精品课程,用一流课程推动“双一流”建设的坚强决心,也是实现钱旭红校长“三年校庆行动计划”在教学改革上的一个开端。相信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智慧》课程会精益求精,不断超越,实现更高更强的目标。华东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中国智慧》为龙头,打造出一批中国系列精品课程,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和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为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文|龚咏梅  图|许腾元 田波澜  编辑|夏峥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