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红亮: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有力支撑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上海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研讨会暨宣讲工作动员会发言选登

发布者:陈春常发布时间:2022-11-16浏览次数:10

  编者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11月10日,上海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研讨会暨宣讲工作动员会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举行。会议指出,上海理论社科界要全面深刻认识党的二十大的重大意义,以习近平总书记“五个牢牢把握”的要求为指引,从道理、学理、哲理上阐释好大会的意义,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扩大上海理论工作影响贡献更多力量。现刊发大会部分发言。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有力支撑

顾红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代会都会谈到科教事业。但在历届会议的报告中,教育内容放在哪一部分是有变化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把科教兴国战略单列出来,突出教育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支撑作用。

  面向未来,要从关注规模转向关注质量,注重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要不断强化人才自主培养意识,加大自主培养力度,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要推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人才、创新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教育、科技和人才的作用,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单列为一个章节,成为和高质量发展、人民民主、依法治国、文化建设等并列的一部分,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一个亮点。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是一个新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深入理解。

 

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代会都会谈到科教事业。但在历届会议的报告中,教育内容放在哪一部分是有变化的。党的十二大、十三大报告把教育放在经济部分。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文化建设部分。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报告把教育放在社会民生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把科教兴国战略单列出来,突出教育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支撑作用。

  一方面,教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性支撑。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更为迫切。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各种类型的专业化人才。教育不仅提升广大国民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而且为现代化建设输送大量优秀的建设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筑牢人才基础和知识基础。

  另一方面,教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并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作了部署。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成教育强国已经纳入2035年远景目标。教育现代化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人民群众受教育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这是值得自豪的事情,也是教育领域自信自强的体现。

  面向未来,要从关注规模转向关注质量,注重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比如,聚焦人民群众对于更好教育的期盼,解决教育领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满足人民对于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在推进教育公平和推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用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施教育数字化,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

  要采取各种有力举措,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不断完善各级各类教育,让人民群众在教育品质上有更多的获得感。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国家的创新发展依靠高水平的人才。人才是实现自主创新的枢纽。在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中,人才是重要的测量指标。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对于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性。

  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已达18.5%。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必须主要依靠自己的教育体系和教育能力来满足人才需求。

  拔尖创新人才是稀缺资源,不能完全依靠外力来培养。我们必须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创造优质教育环境,自力更生,不断强化人才自主培养意识,加大自主培养力度,完善自主培养方案,改革自主培养的人才评价机制,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为提高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应当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积极构建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鼓励大胆创新,悉心育才,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

  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队伍,造就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以他们的人格魅力感染和鼓舞青年学生,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让青年人才有一个符合教育规律的成才环境。

 

加快推进高水平人才和创新高地建设

 

  推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教育在其中理应发挥先导性作用。要聚焦科技前沿和国内急需的学科专业,加大和世界顶尖的教育与科技机构合作的力度,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优化教育开放全球布局,加强国际联合实验室、国际重大科学计划、学位联合培养等合作机制建设。可借鉴世界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管理经验,不断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塑造力,以更高水平的教育开放推动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建设。

  要树立“创新是第一动力”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好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的培养选拔机制,鼓励自由探索和产出原创性成果,在核心技术领域和“卡脖子”关键领域,努力造就一大批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形成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上海在加快推进高水平人才和创新高地建设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努力构建高品质人才和创新生态系统,为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优质创新支撑,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上海创新经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新时代好青年的重要品质,即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这四个品质也是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品质。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努力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着力培养新时代好青年和时代新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人才、创新支撑,从而夯实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阅读原文

 

作者丨顾红亮(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丨解放日报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