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丨丁晓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为何强调要坚持“两个结合”?

发布者:陈春常发布时间:2021-07-10浏览次数:48

  “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创新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讲话中提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论述,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创新的新要求。


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


  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就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获得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党内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思想路线。对此,毛泽东提出了反对本本主义,并于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在延安整风中,毛泽东阐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由此,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

  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毛泽东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当时思考的重点,是如何认识马克思设想的理想制度,并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等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一步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认识到中国最大的国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此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实践是思想之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历史证明,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革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强调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实内含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民族形式”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所以,毛泽东要求马克思主义要有中国形式、中国气派。而且,马克思主义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转换与发展。1949年9月,毛泽东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中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也得到了尊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意义重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通过对历久弥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发掘、继承、弘扬,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新的活力。就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指导我们实践的行动纲领和战略方针,而且应该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中华优秀文化的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要坚持中华文化立场;中国实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也推动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把中国化与时代化并称。时代化对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时代是理论之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处于列宁主义的帝国主义阶段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要求理论与不同国情的实际相结合。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有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此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挫折,邓小平认为“左”的指导路线犯了“超越阶段”的错误,没有认识到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并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概括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强调了“时代特征”。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命题。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要求,这是对时代化的生动注解。只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共产党才能“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并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作者丨丁晓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丨上观新闻

编辑丨梁欢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