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与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国际传播”研讨会在校举行

发布者:学术报告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11-03浏览次数:37

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在我校中山北路校区举行

  10月19日,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的第二天,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在我校中山北路校区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融通与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国际传播”。论坛由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编辑部、《思想理论研究》编辑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思想政治课研究》编辑部协办。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社联党组书记燕爽,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专职副主席解超,我校党委书记童世骏,华中科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欧阳康,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理论处处长李双伍,上海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书记,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教授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等七十多人参加了本次论坛。开幕式由我校党委副书记方平主持。

  燕爽在致辞中表示,希望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各高校研究机构要在宣传与研究马克思主义方面发出最强音,要放眼世界发展大局,心怀社会主义大业,对快速变化的社会格局以及一系列现实问题和理论课题做出中国学者的分析,努力展示中国立场,形成中国观点,在与世界马克思主义各流派的交流、交融、交锋当中体现出社会主义特征,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的生长点,实现21世纪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专职副主席解超在致辞中介绍了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的发起过程,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国际传播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值得深入研究的新课题,希望华师大把这一领域做大做强。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社联党组书记燕爽致辞

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专职副主席解超致辞

我校党委副书记方平主持研讨会

  于洪君在主旨发言中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国际传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就的对外展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一个客观要素。传播成果首先要向国际社会充分阐明我们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要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在于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方向、总目标和总任务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今世界不同发展道路和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价值体系的关系。在传播的方法论上,要注意和国家总体外交形象、国家形象、党的形象、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结合。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做主旨发言

  欧阳康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19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次最成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全球性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大的成功就是走进了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特别是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应当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世界可传播的议题,提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国际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传播不是强灌输,要把中国为世界提供更好更多公共产品联系到一起,把我们的思想价值理念渗透到里面,要有好的自我形象设计,在传播过程中既要理直气壮,也不过分夸大。

华中科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欧阳康讲话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国际传播要和我们整体的战略相结合,这事关我们在世界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要精准传播,就必须有对象导向,清楚了解传播对象,了解其变化,正确地使用多种外语。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教讲话

  在七场主题报告中,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国际传播的价值、内容、途径、方法、传播对象特点、所要达到的目的、需要处理好的若干关系等发表了许多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新观点。

校党委书记童世骏作总结发言

  童世骏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从一开始就把中国问题和世界问题紧密联系起来考虑;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可以说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不忘初心”的一种表现。他提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国际传播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第一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对外传播既要遵守理论工作的规则,具有说服力;也要遵守实践工作的规则,具有感召力。第二是理论与学术的关系:理论对外传播过程既要体现理论界和学术界的互动合作和集体智慧,也要进一步推进对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关心的重大问题的学术研究。第三是理论与叙事的关系:讲道理的最好方式往往是讲故事,只有把好的道理与好的故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受众真正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