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丨殷德生:全方位打造“大循环”的中心节点

发布者:学术报告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06-08浏览次数:49


   如果说,“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道出了上海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从容和自信,那么,当下的“五五购物节”正全方位展示万商云集、近悦远来的国际消费城市的吸引力,从一个侧面彰显上海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的强大实力和潜力。

  国内大循环包括生产领域的强大国内市场、分配领域的有序收支、流通领域的正常运转以及消费领域的充分有效需求。在国内大循环的形成过程中,最为关键的还是激活国内有效需求。中国拥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人群在内的14亿人口的国内巨大市场。2019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万亿元,居全国城市首位。当下,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需要生产、分配和流通等环节形成合力。畅通要素流动,构建统一大市场,上海要发挥排头兵的作用,在生产领域,要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加大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的供给质量;在分配领域,深化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以及减税降费为主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继续在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上更多向居民倾斜,让居民真正有钱花、敢花钱。在流通领域,重点任务就是有效降低经济社会非市场交易成本,提高经济主体的边际收益率,更好地推动政府简政放权改革,在提高治理水平的同时,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

  随着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以及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超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上海占据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提供了广阔空间,尤其是,各行业新的装备需求、人民群众新的消费需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新的民生需求。“上海制造”基于长期形成的传统优势和完整的工业体系,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重点打造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型制造业和绿色技术,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生物工程等领域提前布局、引领新突破。上海作为“放管服”改革最先破题的地方,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上迈出实质步伐,从负面清单管理到“证照分离”,从“一网通办”到“一网统管”,上海一直都是“放管服”改革的前沿阵地,探索形成了“放管服”改革的上海样本,初步建立了现代化政府治理体系,以简政放权实现市场准入更精简,以精准服务实现政务服务更便捷。“放管服”改革的要义就在于转变政府管理模式,提升营商环境,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的形成增强了软实力。

  尤其值得重视是,科创板为上海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提供了金融市场优势。与传统的国内大循环不同,现代的国内大循环还表现为在线新经济模式,其包含现代生产制造(无人工厂、工业互联网)、生产性服务业(电商零售、在线金融服务、在线展览展示、在线研发设计)和生活性服务业(在线教育、在线文娱、在线医疗、无接触配送、新型移动出行、远程办公),不仅涉及规模庞大的市场和众多复杂领域,而且需要大量科技创新企业作为纽带和平台,注重科技创新的示范应用,具有科技创新要素密集型特征。例如,《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就提出,集聚“100+”创新型企业。科创板能更好地促进金融资本和在线新经济的有机结合,助推金融资本和国内大循环“联姻”,培育更多连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国内大循环的环节的“硬核”上市资源。传统的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方式以及传统资本市场以审批制为代表的运行、监管模式不能满足科技创新和现代大循环的需要。科创板建立起了科技、资本、实体经济、消费经济等之间畅通的循环机制,增强了国内大循环的经济动能。作为高新技术和高成长性企业的“赛马场”和“试金石”,科创板为国内大循环“硬核”企业提供了市场化的竞争平台和优胜劣汰机制。




作者殷德生(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来源丨文汇报

编辑丨李梓昕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