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丨孙亮:决战脱贫攻坚的贵州经验与发展智慧

发布者:学术报告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05-29浏览次数:305


      脱贫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摆脱贫困更需要对一个地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的开掘,走出一条贫困地区自己探索出来的发展道路才是根本,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贵州备受全国关注不仅是因2020年作为实现全面小康年,重要的是贵州还为西部地区乃至发展中国家脱贫事业蹚出了一条可供复制的新发展之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2020年,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从而国家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但政府工作报告依然提出“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并对脱贫攻坚进行了具体部署。能否圆满收官政府工作报告中“6次”提到的全面小康,贵州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备受舆论关注。

“化解致贫机制”彰显效应


  数百年来,贵州在思想家、学者的笔下总是一幅“舟车不通,地狭民贫”的模样。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使得贫困的消解有了最为坚实的制度根据。依现实而论,像贵州一些西部地区既存在经济要素水平、产业发展水平、资源条件、基础设施等显性条件的制约,也存在文化教育、社会观念差异等隐性条件制约,从而致使贫困问题始终是一顶摘不掉的帽子。能否彻底解决贫困问题的前提是清晰认知深度贫困的致贫机制。譬如,贵州这样的西部地区贫困家庭致贫因素复杂,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家庭结构都制约着摆脱贫困。对于贵州而言,许多都是人类脱贫史上的世界性难题。面对既有长期以来因社会机会缺失与供给不足形成的历史积淀问题,也存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结构转型带来的新机遇,如何能够有效地利用机遇化解历史难题,从而实现与全国社会发展的小康进程同频共振,则需要一套特有的脱贫攻坚战的“贵州打法”。
  “以点带面、攻克全部”。这些年,我们看到贵州围绕各种结构性转型,结合省情选择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而每一个产业的调整虽然只是“点”,带动起来却形成“面”,因为一个产业的发展不仅以一系列基础条件的改变为支撑,也同时因其产业成效而形成的一系列相应的调整,收获了结构性产业调整带去的脱贫综合效应。譬如农业方面,我们看到贵州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优质农产品,提高规模化产业聚集群,在产品包装宣传上做好文章,不断地将贵州的农产品推向“山外”,这也相应地给当地人民带去了从被动种植的思维观念到激活市场化的农业观念的形成。当然,还有基层的治理能力、农民的心态与技术能力、农业经营方式都会随之改变,一种适应整个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文化观念、基层产业结构都慢慢培植起来。“观念一变天下动”,贵州“蝶变”效应已经在多维度上内生出来,致贫的多维度难题随之找到了解决的联动效应链,这让减贫人数全国最多的贵州也成为脱贫成效最为显著的省份。

“有别于东西部”探寻新路


  如果说从脱贫机制上以产业结构转型为主线带动化解致贫机制,那么,提出具体的发展思路则又需要对自身的方位认知。也正是这样的认知使得贵州脱贫攻坚一年一个新面貌。“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作出发展思路的殷切希望和战略定位,也是贵州以实干精神蹚出来的道路。“有别于东部”是说,对于贵州脱贫的道路没有可供复制的现成方案,东部发展矛盾与贵州的贫困落后这一主要矛盾并不相同,发展的产业结构也不同,翻阅人类脱贫史,更没有可供借鉴的道路。唯物辩证法始终要求从特殊性认识事物的自身矛盾,以此才能找到适当的化解方法。为此,贵州选择的是与东部不同的大数据经济战略,这是对突破经济发展地域限制瓶颈的科学分析,由此引领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推动全域生态文化旅游跨界跨行业发展,也推动了相应人才的聚集。近些年来,我们看到,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正在贵州喷涌而出。数字经济增速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这也带动了相应的数字产业的领军产业扎根贵州,数字技术与资金的有效流入汇聚出一种新的产业与社会发展模式,这些都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当然,东部的发展对贵州的发展也提供了经验教训,使得贵州自觉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近年来,贵州坚持以增进群众绿色福祉作为价值取向,推动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坚持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路子,拥有“生态名片”的贵州,如今县城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8.3%,全省森林覆盖率58.5%,地表水水质状况总体优良,保护好生态优势成为贵州发展思路中始终坚守的铁律。
  正是大数据经济的迅猛拉动,贵州也蹚出来一条与西部地区其他省份不同的路,虽然有诸多发展上的困难的共同点:能源资源、科技人才、经济基础、基础实施、人的观念。但如今贵州在大数据与现实“空间”两个维度上做文章的成绩傲人。当然不仅是在大数据带动经济建设,在现实的交通上足可见其惊人的巨变,有着“桥梁博物馆”之称的贵州高铁运营里程达到1432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7000公里,全省民航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万人次,那个“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的贵州一去不复返。 

“人民至上”的信念破除难题


  脱贫攻坚就是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大剩余贫困县和贫困村攻坚力度,对外出务工劳动力,要在就业地稳岗就业。开展消费扶贫行动,支持扶贫产业恢复发展。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其中的哪一项对于脱贫攻坚来讲都是决定成败的硬仗,没有对人民至上理念的信守,绝不可能干出这番人类从未有过的壮举,这一方面,贵州作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最多的省份,难度之大、牵涉面之广都必刊载史册。18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根本上改变了贫困群众的命运;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24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85%,这份“成绩单”是源自贵州一直以“人民至上”的信念,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有了“人民至上”这一脱贫攻坚的信念和动力,一切难题都最终可以解决。五年来,贵州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始终以脱贫攻坚去统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明确路线图的贵州脱贫攻坚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举措越来越有力,成效越来越显著。贵州的快速发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大踏步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决战脱贫攻坚之年,进一步理清贵州近些年成就经验,以及提炼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发展智慧”,其实这不仅是对于贵州,对人类脱贫史也是极为着重要的贡献。 



作者孙亮(华东师范大学文化观念与核心价值创新基地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来源丨贵州日报

编辑丨郑海容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