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文军: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前提

发布者:学术报告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3-28浏览次数:44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2017年的工作重点任务时,提出要“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其中在教育方面就是要办好公平优质的教育,加快实现城镇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持续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办学的差距。

  办好公平优质的教育一直是全社会关心的热点和焦点,其要害在于促进教育资源分配的均衡化。由此所带来的关于教育公平进而引发社会公平的讨论备受各界关注。教育公平在整个社会公平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因而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也就成为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教育公平实质上是一系列社会变迁的深层次反映,它折射出社会构成和社会秩序的运动映像。因此,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探讨无法脱离宏观因素的考虑。

  当前,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型,中国的教育运行体制机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社会成员的教育机会也发生了变化。虽然从总体上来看全社会的受教育机会在规模数量上得到明显增加,但从近些年来公开的一系列数据明显地反映出教育机会、教育公平等方面的确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教育不公平尤其是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近年来逐渐凸显,成为影响整个社会公平正义的热点议题。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教育机会不均等的形成机制原因有很多,既有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原因,也有社会阶层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不同所带来的教育机会差异,还有微观个人特征,如能力及学习表现对教育机会获得的差异所带来的不同。这些原因都在一个方面揭示了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实质在于教育资源在各个层面的分配的非均衡性,而这种非均衡性又是造成个体间受教育机会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教育资源的分配是教育公平的起点,由于我国教育发展存在起点低、基数大、需求大的特点,教育资源便成为有限的稀缺性公共资源,各方对此展开激烈的争夺。城乡、区域、阶层、性别等方面教育机会差异的出现,都是对教育资源这一稀缺性社会资源占有的结果。因此,就像《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要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办学的差距。通过实施积极的社会政策,从教育对象的优势和能力出发,以社会投资、社会参与的方式全面提升社会成员教育平等的能力,从而使得教育能够真正迈向公平优质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