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顾红亮:润泽一颗颗“中国心”

发布者:学术报告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2-28浏览次数:85

  中华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成人之道”,沉潜于普通人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生活方式之中,并通过文学艺术、技术发明、学术文章等方式表达出来。就具体内容而言,它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呈现方式。例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汇聚到一点,中华人文精神赋予中国人以精神本色和神韵。
  当下传承的中华人文精神,是经过不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精神传统,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代现实文化相结合的精神元素。只有这样,它才能真正让中国人挺起精神脊梁。
  第一,用中华人文精神浇铸身份认同。中华人文精神源远流长,哺育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当下,国人的活动范围更大,视野更开阔,身份更加多样化。他们以中国游客、中国网民、中国投资者、中国留学生、中国务工者等不同身份出现在各种场合。在这些形形色色身份的背后,都拥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人。在当代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中,有一个重要的传统精神维度,那就是中华人文精神的认同。它告诉人们,与人交往要真诚守信,化解纠纷要求同存异,日常生活要俭约自守,等等。

  第二,用中华人文精神激励价值理想。每一代中国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价值追求。有人追求“天人合一、民胞物与”,有人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人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价值求索蕴含着“我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人格追问,渗透着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理想,刻画出一颗颗热情饱满的“中国心”。
  上世纪90年代,思想界有过一场人文精神大讨论。人们关心在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下,中国社会是否存在人文精神失落的问题。事实证明,改革开放的奋斗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也是中华人文精神彰显强大生命力的过程。它激励着人们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第三,用中华人文精神转催生更多生活智慧。中国哲学家提倡知行合一,主张把所思所想化为行动,凝聚为自己的德行。中华人文精神不能也不会停留在观念上、书本上,一定要付诸实践,转化为生活的智慧,转化为丰盈的“中国之道”。
  中华人文精神不是静止的,而应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转化为不假思索的智慧之举。人们欣赏中华人文精神之美,和欣赏一朵花不一样。花是外在于我们的对象,而中华人文精神就融化于举手投足之间、浸润在谈吐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人文精神弥漫、润泽在普通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价值理想、生活智慧之中。它以当代的方式诠释“中国之名”“中国之心”“中国之道”,集聚成精神脊梁,支撑起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世界,把每个中国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人文精神的生命力将愈发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