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任友群:教育信息化促进社会公平 阻断代际贫困

发布者:学术报告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1-23浏览次数:74

  2016年11月19日,由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工信部、科技部、商务部、农业部、国家知识产权局、中科院、工程院、深圳市政府共同主办,国家信息中心、腾讯公司联合承办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互联网+教育”高峰论坛,在深圳市会展中心五楼杜鹃厅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800余位行业学者、业界专家、政府及企业代表参与了此次盛会。

  我校教育学部教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秘书长、上饶市委常委、政府副市长任友群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缩小数字鸿沟》的主题演讲,以下为任友群的演讲实录:



  尊敬的杜平主任、王巨宏副总,各位嘉宾,非常高兴参加这个论坛。

  我想直接切入主题,我来讲讲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大家知道我是在华东师范大学做教育信息技术专业的研究,三月份按照上级的安排我在上饶挂职担任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有八个月了,想给大家报告一下我的一些感受和探索。

  我大概谈三个问题,一是数字鸿沟有的时候看是一个结果,有的时候看是一个原因;二是学与用的问题,为了消除数字鸿沟,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究竟应该让他们学什么,用什么;三是后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到底应该怎样做。

  “数字鸿沟”大家都很清楚,这在1999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就有非常标准的表述,但实际上十几年以来的社会发展又让我们可以比较深的想一想这件事,有的时候当我们看一个地方不发达的时候数字鸿沟可能是一个原因,由于不发达又导致数字鸿沟更加严重了,这时它又是一个结果。

  所谓“数字鸿沟”指的是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这是1999年的定义。你有电脑我没有,你有手机我没有,我就跟你有数字鸿沟,这是一个传统的理解。

  今年,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国家的十三五规划。大家看到了,这个就是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一个总体的目标:“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期间要完成这件事情,挑战巨大。我们不要忘了,中国还有相当多的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攻坚战打不赢这个目标就不能算完成。

  让我们来看看实际情况,这张照片是我所在的上饶市的一个教学点,这个教学点现在只有两个学生,一个老师。在上饶下辖的山区比较多的县里还是会有这样的教学点。这个教学点现在在教育部的部署下已经有基本的远程教学资源的部署。也就是说一到三、四年级的课程的人教版所有的课程配套录像都可以放,老师天天放给两个孩子看。实际上就这一位老师也不可能什么课都能上,远程教学资源或多或少解决了一些问题。

  这张照片是一个相对还不错的农村小学的情况,每个班级还有十几个小朋友。

  这是上饶县城的某学校的照片,因为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农村的村校萎缩,有一部分原因是家长出去打工,带孩子走了;也有一部分原因家长不想出去,由于更多的孩子都进城了,我的孩子在村校里不能接受我认为满意的教育,我也要进城。所以更多的农村的孩子不断的在涌向县城和市区中心。大家看这张照片里面的孩子,一个普通的教室挤了八十个孩子,这就是县城里一所老百姓口碑很好的小学,所以才会这样。既少(村小教学点萎缩)又多(中心城区大班额),这就是落后地区的现实。

  我们知道,十八大以后,中央下定决心一定要在十三五期间解决贫困问题。这两年扶贫的力度越来越大,主席强调“扶贫先扶智”,我们认为在关注基础设施、收入水平等发达地区、贫困地区之间的显性差距的同时,还应当关注“数字鸿沟”这道贫困地区隐形的伤口。大家也知道,政府实际上是很重视教育的,也很重视“数字鸿沟”的消除,这两年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们看2016年左右的数据,我们现在有87%的中小学至少网接进去了,我们有80%左右的普通教室多多少少有多媒体的装备。

  我们传统的“我没有你有”的这种数字鸿沟,我个人认为很快将会被填掉,只要我们国家加大投入,这个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被解决。实际上还有一个新的对于数字鸿沟的理解,这是美国最新刚刚发表的《2016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在这份计划里提出了“新数字鸿沟”的概念,也就是所谓的“数字应用鸿沟”:“在那些积极、创造性地使用技术支撑学术的学习者和那些主要使用技术进行被动内容消费的学习者之间,存在着新数字鸿沟”。这就是说,我们俩都有手机、电脑,但是我用这个手机和电脑进行学习、问题解决、探究,而你却不会用,这也是一种数字鸿沟。这种数字鸿沟实际上现在在中国的发达地区和边远欠发达地区是很厉害的。这种差距有的时候是更加隐蔽的,不是教育内行不易发现。

  我们谈第二个问题就是学与用,我想说的核心观点就是信息技术、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它既是我们的方法,我们要用这种方法既提升我们的教学,又让我们的孩子知道信息技术该怎样“积极应用”;同时也是我们要教的内容,是要让下一代学习的很重要的内容。所以这两个方面我们都不能忽视,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消除“新数字鸿沟”。大家可以看到,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在考虑类似的问题,都将信息素养列为学生的“核心素养”。英国2014年就提出所有的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都要学习计算机编程。在我国,十几年前教育部开始设立信息技术这门课,中小学都要开。当时提出的时候有一个反对意见,说这个学了有什么用,未来社会不见得要用这东西。大家也知道这个反对意见到现在基本不存在了。

  最近我们又在修订课标,也有一个反对意见,还是问现在为什么要开这个课,理由是所有人都会了,没必要再教。所以实际上也是存在争议的。我们先看美国,这是奥巴马做的一个活动,他跟孩子一起学习编程。美国提出了所有的人都要学习编程,这是一个让我们搞计算机专业的都蛮震惊的事,我们中国没这么提。他就提到了一个会编程的人更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现在国际上对人才有一个新提法叫“双深人才(Double Deep Employee)”,一个人要适应未来社会应该是在两个方面都是很深度的学习,什么方面呢?就是你自己的某个专业,再加上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科学驱使着学生和教师去用新的严格的方法去处理问题。如果教学适宜,计算机科学课程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人的创造力,批判性思考技巧和逻辑推理能力。它的核心概念有广泛的可专一性,给予学生应用技能去处理众多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可以去从事跨学科的追求,并允许学生去了解这个他们赖以生存的世界。这是很有意思的新提法。换句话来说,信息素养应当是未来每一个人都需要具备的。

  这是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一张截图,主席也对信息技术这个问题,应该说不只一次地做出了高屋建瓴的论断。我们不能再说领导不重视。中国实际上也是迎来了一个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千载难逢的空前的一个好时代。教育信息化建设也是如此,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十三五’时期,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的孩子们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要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把握‘互联网+’潮流,通过开放共享教育、科技资源,为创客、众创等创新活动提供有力支持,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教育公共服务。要推进学生、教职工、教育机构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形成覆盖全国、互联互通的云服务体系,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实际上信息素养既涉及科学范畴,又涉及工程技术范畴,所以要提升学生的信息时代核心竞争力既要从“学”入手,即加强信息科技学科建设,引导学生积极投入信息科技学科的学习;又要从“用”入手,即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信息素养。



  学什么?实际上我们已经在做了很多在中学和小学的课程标准的体系,这是我们一起研发的,教育部的最新的信息技术的内容,我们的核心素养就是体现在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的责任,我们会用这些核心素养研究出一个完整的课标,去指导所有的高中信息技术课。

  怎么用?这是我拍到的一个课堂的例子,学生用ipad在做作业和改作业,实际上很多应用都已经做到了这样的事情,也有做深度开发的。我看到一些产品,把老师从改作业的压力中多多少少解放出来了一些。从这个角度来说,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师改作业的工作量,这样我们的老师就能有更多的精力做其他教学工作。

  这是一个上海古美高级中学的真实例子,新校长去了这所学校三年以后,就用信息化使得学生的高考成绩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一下子从这个区最差的高中变成了最前面的几所普通高中之一了。这个让我感觉到信息技术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而且这个学校成功做到了BYOD(自己带自己的设备)。学校建议学生自己去买符合要求的平板电脑,用于学校内专门学习的网,但学校不介入采购工作。还有在做一些所谓的“反转课堂”,让孩子们预习一些视频,都是几分钟的。后台可以看得到多少孩子看了预习的视频,还能知道看了几遍,这样可以作为第二天上课的时候跟孩子互动的一个准备。我看了以后觉得是很好的平台。

  这个是上海闵行区教育学院的案例,他们和中国电信合作,推进教学研究。电信帮教育学院开发了一个系统。现在全区三百多所学校全部连在这个平台上,区一级的教育学院做成了一个很大的系统。这个系统中有每个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的排课表,每位教师一年里都要在这个教室上几节课,这个课要直播,我们的兄弟学校的同行老师要进行评议打分。每个老师和每个教研员同时有责任需要每学期完成一定量的对别人的打分,全区域的老师都行动起来了。当你一学期结束以后,你说你录了三五堂课,你就挑一堂最满意的上传给教育局,作为你一师一优课的任务,还能完成其他评价的任务。它这个系统是一个区域层面的集“研训评”为一体的信息化系统。

  这张照片是海南省的同步课堂的场景,每个教室里面的两个屏,一个放PPT,另外一个展示的是教学点,跟这边一个好一点的中心学校进行同步的教学,很多地方都在试点。我们现在一直在抱怨我们的音体美老师严重缺失,至少部署这些系统后,这个问题得到了缓解。实际上海南已经有很多经验的总结了。他们总结过同步课堂在海南有五种用法,第一种同时上课,优秀老师在这里,那边的老师配合我,两边孩子一起上课。第二种专递课堂,这边的孩子跟那边的孩子差距太大,一起上课不行,优秀的学校孩子另外再上,好老师在优秀学校里面对着视频给薄弱学校的孩子上课。第三种是两地的孩子搞班团活动,去年五月份在青岛开了第一次世界教育信息化大会,其中展示了一个案例,青岛某中学跟日喀则某中学通过视频进行活动,青岛的孩子在教室里是组团坐的,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时候日喀则的孩子还是传统的排排坐的,但第三次就自发和青岛的孩子一个坐法了。同步课堂能引发出相距那么远的两个区域的互联互通,这个对于孩子们了解国情也是非常有帮助的。第四个网络教研,青岛、日喀则用得很好,两个学校的各个教研组轮流用这个系统集体备课。第五就是培训,我们不可能让优秀培训师到每一个边远的学校去,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平台做培训。海南做了一点小总结,他们认为五个方式都是可以用同步课堂系统来做的。

  第三也是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后发怎么能成为优势,而不是被人更远地甩在后面。这是上饶县的镜头,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贫困县,并不是很富裕的。近90万人口,非农人口只有十万左右,还有少数民族。腾讯智慧校园今年的上半年开始跟上饶县进行沟通,我在暑假里知道这件事情,七、八月份上饶县的同志跟我谈了,我一下很敏感。我一直在寻找这样的一个工具,我谈过好多人,我跟BAT不同级别的人都接触过、谈过,我一直想为国家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找一个好一点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考虑的是依托腾讯微信平台,这里最重要的是两个层面,一个是低成本(加微信基本不用花钱);一个是低门槛,但是即使这样的低门槛在上饶也会碰到问题,我们是留守儿童最多的,很多家庭的爷爷奶奶连智能手机也没有或不会用。

  低成本、低门槛,这个我觉得是在贫困县里推广的第一步可行性,当然提供这个低门槛和低成本平台的,不管是腾讯也好还是其他公司也好,运行还是要可持续的,需要有一定成本。我们把老师、家长、校领导都实名挂进了腾讯智慧校园的平台,经过认证。同时现在基本实现了学校日常管理在腾讯智慧校园上进行,签到、请假、报修、发通知等等,很多班主任用班级圈跟父母的沟通,大大增加了父母与留守儿童的亲情。




  这是一张我认为的可以为贫困地区解决教育信息化方案的图,底层一定有个数据中心,放在哪里教育系统不用管,有就行。在这上面第一块腾讯智慧校园完成了日常的管理和服务的功能,目前已经做到这一点了。但是现在要考虑的是有没有类似于像我刚刚举的上海古美中学的那种微课系统作业辅导系统,如果把这套东西对接上,那么在课堂层面就能解决日常的教学问题。我们国内有很多的企业做类似的东西,成本效果各有不同,有很多需要去深度鉴别,但有了如果能对接上就满足的教学上的深度融合。如果再加上一个区域型的教研平台,类似于电信为闵行教育学院开发的平台,类似系统现在也有不少。我非常希望如果微信智慧校园能够把教学和教研平台能够整合起来,至少统一身份认证,一部分功能可以整合在手机端上,一部分可以继续基于电脑(毕竟有些一定要看大屏幕),只要把这三样东西能够整合起来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中国的贫困县推进信息化就有了实实在在的步子。

  刚刚杜平主任说了,贫困县就是一张白纸,从头画起,画好了就是发挥了后发优势。

  最后,弯道怎么超车,后发何以优势?平台应该是政府和优秀的企业联合开发的,能够支持给欠发达地区使用,平台不应该也不需要赚欠发达地区的钱。既要解决中心城区大班额的问题,也要解决农村教学点的问题。另外要从日常管理逐步走向深度的融合,逐步切入到教学的细节,教研的细节,这样就能真正的把整个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各个环节调动起来,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