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丨余南平:加速亚洲区域内大循环

发布者:学术报告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11-26浏览次数:29

无论是用意外之喜,还是用顺理成章来形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均有其合理之处。

  从意外之喜来看,过去几年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包括“经济主权”强化的思潮,均对既有的多边主义和全球化进程造成严重挑战,不仅世界贸易组织面临上诉机制停摆的困局,而且全球多边贸易进程明显受阻。

  顺理成章地,无论既有的全球经济格局如何变动以及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加剧,亚洲区域经济合作无疑具有强化合作的巨大需求和现实条件。

  相关数据显示,亚洲区域内贸易在过去的10年间从42%上升到53%,成为全球区域内贸易总量上升速度最快的地区。同时,亚洲特别是东亚和东南亚区域内国家的产业链、供应链互动互补明显加强。

  那么,此次全球最大的区域贸易协定RCEP的签署,能够给亚洲区域一体化特别是价值链能级的提升带来怎样的长远影响?区域内多边主义治理之路又会引领开辟哪些新的发展空间?

  从横向比较来看,在既有的全球化进程中,特别是中国融入全球开放型经济之后,亚洲的全球价值链角色已经在发生改变:一方面,过去10年间,中国替代日本成为全球三大价值链中心之一。中国自身在全球经济规模占比中的不断提升,为亚洲区域价值链的区域化和本土化不断注入动力。另一方面,东亚和东南亚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性,包括技术链的融合度不断提升,改变了传统依赖外来投资并对区域外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

  从2020年第一季度开始,东盟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越南、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之间的贸易额也在稳定增长。东盟的进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并与中国、日本、韩国均保持稳定的贸易联系,区域内大循环态势已经形成并逐渐加速。RCEP的签署更有利于在制度框架下,以高水平贸易标准提升,最大限度破解困扰区域内生经济发展面临的贸易壁垒问题。

  既有的全球区域一体化实践经验表明,贸易层面的制度框架签署仅是一个良好开端和起点,区域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更需要在产业链和价值链升级层面进行同步提升。与之相适应,中国明确提出,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对外发展战略。

  区域制度框架与区域大国战略选择两种动力叠加互动催生的制度化效果,不仅可以为区域市场拓展提供新发展空间,也有助于推动中国在新环境下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阅读原文


作者余南平(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教授)

来源丨解放日报

编辑丨李梓昕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