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召开座谈会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发布者:学术报告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5-26浏览次数:168

华东师大召开座谈会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5月1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在讲话全文发布的5月19日下午,我校召开座谈会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校党委书记童世骏、副校长汪荣明以及党委宣传部、社科处、教务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由哲学系承办,哲学系郦全民教授主持。

校党委书记童世骏教授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作了提纲挈领式的解读,并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

  座谈会上,校党委书记童世骏教授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作了提纲挈领式的解读,并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童世骏认为,习近平同志从民族和国际两个角度阐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意义和途径,要求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向世界展现一个“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童世骏回忆起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两次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在他看来,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可以说是对毛泽东这句名言发表六十周年的最好纪念,也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的最好定位。经过近代以来一个半世纪的艰苦历程之后,我们正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不仅在更高水平上回答着“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而且在全新境界里回答着“世界向何处去”的问题。为了在这样的时刻既肩负起自己的世界历史责任,又不忘记毛泽东在说了“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之后马上说的“但是要谦虚”,“不但现在应当这样…永远应当这样”,我们必须通过在民族土壤上的脚踏实地的学术耕耘,在全球范围内为人类文明贡献问心无愧的学术成果。

  童世骏指出,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是习近平讲话中值得特别重视的一个特点。参加座谈会的不仅是专家学者,而且有在校学生。在论述哲学社会科学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的时候,习近平不仅讲了面向文科学生的专业教育,而且讲了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教育,这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很重要的指导意义的。在高校培养学生,就是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健康的身心,做一个既脚踏实地又身手不凡、既头脑清醒又百折不挠的理想主义者。为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通过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使学生们不仅更好地认识世界,而且更好地认识自己;不仅更好地理解自然,而且更好地理解社会。在实现这样的目标的过程中,重要的不仅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而且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方法,以及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工作者个人所具有的德性,包括怎么对待学生和同行,怎么处理群己关系和义利关系,怎么理解学术标准和学术程序。习近平同志在座谈会上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学风问题的深刻论述,对做好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教学以及对科研和教学的管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童世骏也谈了自己的认识。他特别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之间关系的双重论述: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童世骏认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哲学社会科学的管理同样也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目前在选题、队伍、方法和学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他认为要发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思想优势和共产党领导的组织优势,在提高哲学社会科学水平的同时,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和教学的领导。

副校长汪荣明教授发言

  副校长汪荣明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把哲学社会科学提到了很高的高度,一个国家如果自然科学不发达,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同样,如果哲学社会科学不发达,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汪荣明结合我校即将召开的文科科研会议指出,文科科研会议不仅要总结好过去一段时间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情况,更要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分析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共同谋划新发展,努力使华东师大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做出更大贡献。

社科处处长顾红亮教授发言

  社科处处长顾红亮教授重点阐述了他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涉及学术评价和科研管理部分内容的学习体会,并结合我校思勉原创奖从无到有、从校级到部级、从中国到世界的成长经历,深入分析了学术共同体在学术评价和成果鉴定中的重要作用。

高瑞泉教授发言

  高瑞泉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既回应了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挑战问题,又满足了知识生产的需要,也呼应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问题,是一个内涵丰富且深刻的文本,可以从思想、方法论等多个视角进行研究和思考。

安维复教授发言

  安维复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呈现的是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多元一体;就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而言,他认为要重视学术思想史的梳理,以建立严密完整的学术体系,并用自己的语言讲好中国的故事。

陈立新教授发言

  陈立新教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及的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列强挨打、挨饿、挨骂的处境,以及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团进奋进的历史进程,着重阐发了他对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的认识,并提出要立足中国、扎根中国加强话语体系建设。

潘斌副教授发言

  潘斌副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理论创新中谈了三个问题,即理论创新的起点是问题的开始,理论创新的过程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论创新的结果是如何评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从这三个环节着手推动理论创新。

葛四友教授发言

  葛四友教授指出,任何一种哲学社会科学的创立与发展都要立足时代的基本议题,当前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能否为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提供智力支持和价值资源,是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的最重要标准之一,同时,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之间的张力可能成为学术创新的源泉。

教务处处长雷启立教授发言

  教务处处长雷启立教授认为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也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希望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师们把实际案例、理论思考等有机结合起来,以此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宗德生教授发言


哲学系郦全民教授主持座谈会

  宗德生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我们理解从晚清以降的古今中西之争大有帮助,一方面要警惕将中国本质主义化,另一方面也要警惕将中国生搬硬套到西方理论框架之中去,因而丧失了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自身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