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仲富兰:大运河文化影响犹如江南民俗之血脉基因

发布者:学术报告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01-03浏览次数:98


  长江之南,京杭大运河之上,曾几何时,南来北往舟楫沿大运河穿梭而过,在七眼孔桥广济桥边留下诸多往事。

  12月28日,受杭州余杭区史志办、上海辞书出版社邀请,上海市民俗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仲富兰在位于塘栖古镇的余杭方志馆以“穿越千年,运河边的人文之美”为题,为听众讲述了京杭大运河自开凿以来,经历的繁华与变迁,和因运河而生的民俗文脉。

  在讲座中,仲富兰从大运河历史传承,文化建设,江南民俗总体特质,发展历程,人文特征5个方面,讲述了运河文化和江南民俗的传承史。

  他认为,民俗,应当是一种生活认同,在保留民俗文脉的同时,更要注重起内在的品牌保护。而不是一味地以文化古迹、文化名人故里为依托抢夺文化资源后,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地快速商业化,使其萎缩、变质。

  “首先要弄清楚其内在学理。民俗的本质属性是一种以认同性为中心的集体文化形式。”仲富兰向澎湃新闻表示,“没有认同就没有民俗。”

  他表示,随着运输模式转变和地区经济发展,大运河承担的运输功能已经逐渐消失,而江南这个名称也逐渐淡出视野,更多的是被长三角这一称呼取代。

  但运河文化和江南民俗的影响力,其核心区仍在环太湖和扬子江之间,核心城市也主要是上海、杭州、宁波、南京、常州、无锡、苏州等,基本未超出明清“八府一州”的范围。

  仲富兰认为,运河文化是江南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运河促进而展开的文化影响,事实上犹如江南民俗之血脉基因,不可去除。纵然历经数百年沧海桑田的变幻,历尽了繁华与沉寂,江南文化的底蕴无论是在明末清初形成的上海老城厢、青浦朱家角镇的水乡街巷,或如塘栖般运河千年古镇中,都能寻觅到踪迹。


阅读原文


记者|张刘涛

来源|澎湃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