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霍雪涛:什么是科学的本质——论中国的第四次科学启蒙

发布者:学术报告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11-11浏览次数:42

 “在国外我和同事们在讨论某个问题时,经常会被问到:What is the science of it?你说的这个研究里面的科学是什么。我开始时总是一脸茫然,我知道什么是物理,什么是化学,什么是天文,什么是生物,但我不知道什么是科学。”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双南在央视节目《开讲啦》中,提出了我们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国学生分数突出却思维僵化,很好掌握课本知识却不能独立思考只能做技术性工作,无法进行很好的沟通和表达,盲目追求分数却不知道自己真正要做什么……”基于这些问题,张双南指出:如果我们有正确的科学教育,去了解科学方法,我们才能具备逻辑思维的辨别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主动的学习能力,并提出中国需要“第四次科学启蒙”的倡议。

  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曾经有过三次大规模的输入,或者说“三次科学启蒙”。



  第一次科学启蒙是五四运动的时候,“民主”和“科学”成为当时社会变革的两面旗帜,成为当时开启民智强有力的武器,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次科学启蒙是在1956年的时候,我国政府发起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并先后制定出发展科学技术的“12年规划”和“10年规划”,集中国家力量突破科技的难关。

  第三次科学启蒙是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国家领导人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精辟论断。随后,在1988年又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张双南认为,虽然每一次科学启蒙都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进步,但科学并没有在中国扎根。中国今天需要第四次科学启蒙,我们需要正确的科学教育,既要教科学知识,也要教科学史、科学精神和科研方法。

  事实上,早在明清之前,西方的科学思想就开始逐渐影响中国。

  有中国学者将近代中国科学的启蒙分为三部曲,一是传教士引入时期,从利玛窦到墨海书馆,中国开始逐渐打破自己“唯我独大”的思想禁锢;二是洋务运动时期,由于认识到自身与西方在各方面的巨大差距,开始从思想、制度、管理和工业的主动探索和学习,建立新式学堂,派出留学人员;三是从戊戌维新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从传统的“修齐治平”思想走向科学务实,科学启蒙的变革逐步延伸到社会制度和文化革新等各个层面。可以说,以上是近代时期的几次科学启蒙。张双南教授则提出了现代社会的四次科学启蒙这一思考。

  第四次科学启蒙意味着从重视技术到重视科学的转变。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知识、科学和技术常常被混为一谈,今天的科学教育,需要从只重视科学知识,科学技术转向去探寻科学的本质。

  美国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指出,“科学教育目的便是建立全体公民都拥有很高科学素养的环境,并明确指出:良好的科学素养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理解科学是一种格物致知的途径,其基础特征是将质疑作为审视的起点,将获取证据作为判断标杆并将逻辑性作为辩论的支撑点,学生不但可以正确辨别何种事物和现象为科学、何种事物和现象非科学,还要充分意识到科学所能达到的、科学所不能达到的还有科学在文化里如何发挥影响等一些问题。”

  我国《科学课程课标》也明确指出,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综合课程。《科学课程标准》将“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并对科学本质进行了四方面的界定:(1)自然界有规律可循且可被认识;(2)科学是一项探究活动,以统一又复杂的自然世界为对象,并且基于证据和理性思维;(3)科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4)科学活动以诚信为基石,崇尚求真务实,并且要求科学家具备优良的科学品质和道德。

  从科学的历史进程来看,我们发现,每一次大的社会进步和跨越,其背后都是思想的解放或繁荣;科技的迅猛发展,其背后是科学思想启蒙和科学哲学的变革。

  形成科技核心创新能力建设的土壤,需要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扎扎实实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我国目前科学启蒙的重点在于启发学生理解科学知识背后的内涵、架构、缘由和价值,以及这些知识的应用和实施,即科学本质的教育。科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科学本质教育的层次则类似是一个金字塔式的模型:

  1.第一层是科学知识,即长久以来积淀下来的科学概念和成果。这也是在学校中讲授的核心知识类的内容,而贯通性地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知识横向和纵向的联系,是未来科学知识教学的发展方向。

  2.第二层科学方法和思维,也即方法论的内容,也是最核心的部分。所谓西方的科学传统就是理性主义传统,科学的思维方式即理性思维的体现:包括逻辑、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等;

  3.第三层是科学精神和品格,即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品格、态度、精神和价值观,包括客观,公正,求真,务实等。这些品德本身是科学内化于人的外在体现。

  4.最底层、最深层次的内容是科学和人文融合的文化共同体。在这种理想的情况之下,科学就像融入本民族的血液一样,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科学最终要回到对人的角度重新考察,即科学和人文的结合。

  科学的目的是求真,人文的目的是达善,其本质是相通的。因此,第四次科学启蒙应该是基于科学本质教育基础上的,对科学知识脉络的贯通性认识,对科学史从“求真”到“求力”的批判性认识,是对科学思维的融入性掌握,是对科学精神的人文化吸收,甚至进入民族的血液,形成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新文化”传统。


阅读原文


作者|霍雪涛(华东师范大学-中旭天下博士后工作站邹晓东)

来源|中国网

编辑|吴潇岚